投老深知万事难,骨骸熬暑又煎寒。
暗量已觉穷无敌,退省犹须强自宽。
稚子能吟青玉案,异人初付紫金丹。
先生归去山中好,剩有閒云许细看。
投老深知万事难,骨骸熬暑又煎寒。
暗量已觉穷无敌,退省犹须强自宽。
稚子能吟青玉案,异人初付紫金丹。
先生归去山中好,剩有閒云许细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和个人境遇的无奈感慨。"投老深知万事难,骨骸熬暑又煎寒"表明随着年岁增长,对世间万物更为深刻理解,但这种理解也伴随着生命如同枯骨般的艰辛和寒冷。"暗量已觉穷无敌,退省犹须强自宽"则显示诗人对个人处境的清醒认识,即使在贫穷且感到无从抗争的情况下,也只能勉强安慰自己。
然而,在这沉重的氛围中,诗人仍然保持着一份淡定和超脱。"稚子能吟青玉案"可能暗示着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或者是对某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异人初付紫金丹"则似乎指向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或寄托,紫金丹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象征着道家修炼中的仙丹,代表了对永恒和超脱尘世的渴望。
最后两句"先生归去山中好,剩有閒云许细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先生"可能是指诗人自己,而"山中"常常象征着远离尘嚣、心灵的净土。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闲散的云彩也成为了诗人观赏和思考的对象,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
紫陌相逢谁不客,青灯作伴未为孤。
何须家里作时节,只问旗亭有酒无。
槛外不数丈,深窅藏丘壑。
璧月悬中天,玉露下丛薄。
尺水澄秋光,龟鱼共予乐。
所乐亦伊何,饮水良自觉。
恍若归故山,洒然谢羁络。
明发将何之,尘埃又如昨。
行也谁使之,有此一大错。
幸保寸心在,举头问碧落。
粟花时节雨脩脩,莫道如秋即是秋。
客路几千成大梦,年华一半落东流。
眼存将圣生前笔,心得骚人格外愁。
微物若教无所失,尘埃犹愿补嵩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