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苦热行》
《苦热行》全文
明 / 李东阳   形式: 古风

炎天火炽金初㐲,赤日南行到南陆。

谁将橐籥鼓洪炉,熇气长嘘满川谷。

高云当空屹不动,大者如山小如屋。

渴虹下饮溪无言,野雉成蛟入藏麓。

重波煮海石欲烂,鬼斧赭树山应秃。

玉堂去天才一蹴,不见刚风起鸿鹄。

人间路局骐骥愁,万蚋千䖟竞喧逐。

极知寥廓是仙游,始信祝融真吏酷。

我时掷笔出史局,十步天墀九回躅。

暂辞书簿日纷纭,岂免冠屦相縳束。

骑行扇拥且莫当,道有赪肩随赤足。

归来岸帻高林下,旋汲清泉漱寒玉。

烦心展转不得眠,中夜起坐呼僮仆。

安得大瓢水一掬,顿洗歊尘三万斛。

(0)
鉴赏

这首《苦热行》描绘了夏日酷热的景象,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炎热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状态。

首句“炎天火炽金初㐲,赤日南行到南陆”开篇即以“火炽”、“赤日”形容夏日之热,如同烈火焚烧,太阳南行至最热之地,营造出一种炙热难耐的氛围。接着,“谁将橐籥鼓洪炉,熇气长嘘满川谷”进一步描绘热浪滚滚,犹如洪炉鼓动,热气弥漫整个山谷,形象地表现了热力的强烈与广泛。

“高云当空屹不动,大者如山小如屋”则通过对比高云的静止与地面物体的大小,反衬出热力的压抑感。“渴虹下饮溪无言,野雉成蛟入藏麓”运用夸张手法,将彩虹比作渴望饮水的虹,野雉化为蛟龙潜入山麓,生动描绘了热浪中生物的异常反应。

“重波煮海石欲烂,鬼斧赭树山应秃”进一步渲染热力的破坏性,海水沸腾,岩石似乎要被煮烂,树木因热而枯萎,山体裸露,展现出极端炎热对自然环境的摧残。

“玉堂去天才一蹴,不见刚风起鸿鹄”则从宏观角度描绘皇宫的凉爽与外界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社会阶层间的温差。“人间路局骐骥愁,万蚋千蟢竞喧逐”通过骏马在炎热中艰难行走,以及蚊虫的喧嚣,展现了人们在酷热中的痛苦与无奈。

“极知寥廓是仙游,始信祝融真吏酷”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同时也讽刺了人间的酷热如同神明的惩罚。“我时掷笔出史局,十步天墀九回躅”则是诗人自身在酷热中的体验,通过“掷笔”、“回躅”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在极端环境下难以专注工作的困境。

最后,“暂辞书簿日纷纭,岂免冠屦相縳束。骑行扇拥且莫当,道有赪肩随赤足”描述了诗人暂时离开繁忙的工作,但仍然无法摆脱酷热的束缚,即使骑乘也需手持扇子遮挡,脚底仍感到灼热。

“归来岸帻高林下,旋汲清泉漱寒玉”则描绘了诗人回到清凉之处,享受清泉带来的凉意,以此缓解内心的烦躁。“烦心展转不得眠,中夜起坐呼僮仆。安得大瓢水一掬,顿洗歊尘三万斛”表达了诗人对彻底摆脱酷热、恢复清凉的渴望,以及对清泉的极度需求。

整体而言,《苦热行》通过对夏日酷热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现象的壮观与破坏力,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以及人们对清凉与宁静的向往。诗中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和对比手法,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夏日酷热的煎熬与挑战。

作者介绍
李东阳

李东阳
朝代:明   字:宾之   号:西涯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生辰:1447年-1516年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猜你喜欢

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

共受征南不次恩,报恩惟是有忘言。

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只见猿。

(0)

华州周大夫宴席

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

若共门人推礼分,戴崇争得及彭宣。

(0)

幽州赋诗见意时佐刘幕

征戍在桑乾,年年蓟水寒。

殷勤驿西路,北去向长安。

(0)

南乡子·其九

拢云髻,背犀梳,焦红衫映绿罗裾。

越王台下春风暖,花盈岸,游赏每邀邻女伴。

(0)

感兴

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

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

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柳。

但问哭陵人,秋草没来久。

(0)

宝应初征史朝义过虢州题僧寺壁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吕温 黄干 常建 卢挚 吕颐浩 徐阶 陈亮 王观 吴澄 王逸 高拱 薛涛 完颜亮 李隆基 明本 杨广 陆云 李渔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