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
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
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柳。
但问哭陵人,秋草没来久。
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
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
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柳。
但问哭陵人,秋草没来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从辉煌到毁灭的宏大场景,通过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繁华与现实毁灭之间反差的感慨。
"隋氏造宫阙,峨峨倚云烟。搜奇竭四海,立制谋千年。" 这几句描写了隋朝建造宏伟宫殿的情景,其气势恢弘,似乎要直抵云端。同时,这也反映出隋朝在政治、经济上的雄心勃勃,意图长久。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却是另一番景象:"秦兵半夜来,烈火焚高台。" 这里直接切入到隋末的混乱局势,秦兵突袭,宫殿被焚,这强烈的对比展示了权力的脆弱和历史变迁。
随后的两句则深化了这种毁灭感:"万人聚筋血,一旦为尘埃。" 这里强调的是无数人的努力与牺牲,终究化作尘土,这不仅是对隋朝命运的写照,也是对人类历史努力与成就最终归于虚无的深刻感慨。
最后两句转向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回忆:"君看汴河路,尚说隋家柳。" 这里的"汴河路"可能是指隋唐时期的一条重要水道,而"隋家柳"则象征着过去的繁华与美好。
"但问哭陵人,秋草没来久。" 这里提到的"哭陵人"可能是指为过往历史悲伤而泣的人,而"秋草"则是一种常见的意象,用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沧桑。
整首诗通过对隋朝兴衰史实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繁华落尽的深沉感慨,以及对人类努力与成就最终无常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