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净洁的环境中修行,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个人境界的超脱。诗人通过参访毗耶室(可能指的是某种佛教禅定之所)和方丈之间的游历,展示了自己对于佛理的探究和悟性。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一句,设立了一位高僧与世俗间的对比,显示出两种不同生活状态。"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探寻和在佛寺中的闲适自得。
接着,"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描述了一片清幽、宁静的环境,其中“梵”字可能特指佛教的梵音或梵天,增添了佛教色彩。"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表示诗人对于佛法有深入的理解和辩论能力。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一句,则透露出作者对“色”(物质世界)与“空”(精神境界)的区分已经超越,达到了一种内外合一的境界。最后,"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强调了诗人对于生死之谜有了彻底的理解,从而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达观于佛的意境,是一首以禅宗思想为背景的作品,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