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吹玉箫,车马上河桥。
岐路自奔隘,壶觞终寂寥。
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
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
高楼吹玉箫,车马上河桥。
岐路自奔隘,壶觞终寂寥。
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
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诗人站在河西县的高楼上,送别友人浑中允赴朝阙的场景。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长。
"高楼吹玉箫"一句,设定了整个画面: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楼之上,用玉制的箫吹奏着悠扬的曲子,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孤寂,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接下来的"车马上河桥",则是描绘了朋友离去时的情景。车马行走在河桥之上,既表现了友人远行的壮阔场面,也暗示着彼此分别的忙碌与急迫。
第三句"岐路自奔隘,壶觞终寂寥",其中“岐路”指的是通往朝廷的官道,而“奔隘”则意味着友人匆匆赶赴朝阙。后半句中的“壶觞”是宴席上的酒具,“终寂寥”表达了宴席散去后的冷清与孤独,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一句,通过对兰花和玉的比喻,赞美友人如同这些高洁之物一般,拥有着不凡的品格和纯净的气质。这里的“贵里”指的是高贵的居所,而“清朝”则是时间上的明确标记,同时也是对朝政的期待。
最后两句"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诗人站在台上眺望远方的心情和景象交织在一起。这里的“台庭”指的是高楼或观台,而“心遥非地遥”则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并非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是心灵深处的相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人事变化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之痛的深刻表达。
太守拥朱轮,东郊物候新。
莺声随坐啸,柳色唤行春。
谷口云迎马,溪边水照人。
郡中叨佐理,何幸接芳尘。
南去谒诸侯,名山亦得游。
便应寻瀑布,乘兴上岣嵝。
高鸟随云起,寒星向地流。
相思应北望,天晚石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