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深谁遁迹,寂历自为家。
饭钵供灵液,蔬盘具异瓜。
鹤翻松顶露,天落佛前花。
静夜焚香炷,东林月未斜。
阴深谁遁迹,寂历自为家。
饭钵供灵液,蔬盘具异瓜。
鹤翻松顶露,天落佛前花。
静夜焚香炷,东林月未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东山寺的高僧圆觉上人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日常生活的独特一面。
首句“阴深谁遁迹,寂历自为家”描绘了东山寺所在环境的幽静与僧人选择在此修行的孤独感。这里的“遁迹”意味着僧人远离尘嚣,寻找内心的平静。“寂历”则强调了环境的寂静与僧人内心的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修行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
接着,“饭钵供灵液,蔬盘具异瓜”描述了僧人简朴而充满禅意的生活方式。饭钵中的“灵液”可能象征着清泉或纯净之水,寓意着心灵的洗涤;而“异瓜”则暗示着食物虽简单,却能滋养身心,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满足感。
“鹤翻松顶露,天落佛前花”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祥和。鹤在松树顶端翻飞,象征着生命的自由与高洁;露珠与花瓣从天而降,落在佛像前,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佛教信仰的崇高表达。
最后,“静夜焚香炷,东林月未斜”描绘了夜晚僧人在静谧中点燃香烛的情景。月未斜,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与修行的持续,香烟缭绕,不仅净化了空气,也净化了心灵,体现了僧人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山寺僧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宁静、超脱与内在的丰富,以及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秃发管城书不中,麝煤满砚随轻浓。
烟云变怪本无定,丹青故匪能形容。
解衣盘礴无人久,妙迹于今复何有。
挥毫要使真宰泣,叹息初非痴绝手。
辽东有人丁令威,去家得仙人暂归。
上界繁做异丘壑,安得长林大麓长追随。
联翩大轴要予写,敲冰不在鹅溪下。
吾既不能为乔松直干摩苍天,又不能为小童一线飞纸鸢。
万里江山入平远,唤取画师阎立本。
楚客来时雁为伴,归期祇待春冰泮。
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
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
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觞花烂熳。
遭时何必问功名,自古难将力命争。
万户侯多归世胄,五车书独负家声。
才华汝尚为丞掾,老懒吾今合钓耕。
外物悠悠无得丧,春郊终日待相迎。
置将从来欲善师,百城蹉跌起毫釐。
驱除久费兵符出,按抚纷烦使节移。
恩泽易行穷苦后,功名常见急难时。
孺文此日风流在,直笔他年岂愧辞。
溪谷溅溅嫩水通,野田高下绿蒙茸。
和风满树笙簧杂,霁雪兼山粉黛重。
万里有家归尚隔,一廛无地去何从。
伤春故欲西南望,回首荒城已暮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