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
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
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观物吟》,他以自然现象阐述宇宙秩序和人生哲理。首句“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形象地描述了地的稳定与方形,天的旋转与圆形,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理念。接着,“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强调了天地间万物的规则与变化之道。
“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说明静止积累会带来滋润,动态达到极致则形成自然法则。诗人进一步通过“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将水的柔和与火的活力进行类比,揭示出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水与火虽性质不同,但都在各自的环境中发挥其作用。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表明水需要容器来承载,火需柴薪传递其能量,暗示世间万物各有其承载和传递的方式。最后两句“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强调了“体”(本质)与“用”(表现)的关系,即本质虽然隐于天地之后,但作用却先于天地显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展现了邵雍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洞察。
暮春南池上,游朋一追随。
岂不能把酒,亦复多成诗。
主人歌声长,尘务谁思惟。
握手到尔汝,却恨杯行迟。
是身既长閒,便觉处处宜。
秉烛夜向深,明月忽如斯。
勿使儿辈觉,甚矣吾独衰。
烟迷南屏山,冻压竹落涧。
幽人纸被软,卧起日已晏。
藩篱鸟雀噪,亦复断藜苋。
惨淡诗未成,诗成复何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