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东淮羽檄驰,非公受钺国几危。
春潮全藉孤舟渡,厦屋曾将一木支。
著白接䍦麾猛将,坑红衲袄等婴儿。
扬州遗老闻新讣,犹说平山奏凯时。
忆昔东淮羽檄驰,非公受钺国几危。
春潮全藉孤舟渡,厦屋曾将一木支。
著白接䍦麾猛将,坑红衲袄等婴儿。
扬州遗老闻新讣,犹说平山奏凯时。
此诗描绘的是诗人对于过去某个事件的回忆和反思。"东淮羽檄驰",这里的“羽檄”是古代军用的盾牌,“东淮”可能指的是江淮地区,这句话表达了战争的场景,显示出当时的战乱与危急。接下来的"非公受钺国几危"则透露出国家多次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而这位被称为“公”的人物并未能真正接受重托去稳定国家。
"春潮全藉孤舟渡",诗人形容自己在春天的波涛中独自乘船渡过,这里暗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之间的关系。“厦屋曾将一木支”则描写了诗人曾经用一块木板去支撑破败的屋顶,表现出一种挣扎求生的艰难处境。
"著白接䍦麾猛将"和"坑红衲袄等婴儿"这两句描绘了战争中残酷的情景,士兵穿着简单的白衣,手持武器,而敌方则是无辜的婴儿被视为同等待遇的对象,这些形象强烈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毁灭与悲哀。
最后两句"扬州遗老闻新讣,犹说平山奏凯时"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即使是那些经历过战乱的老者,在听到新的消息时,也还在谈论着当年平定叛乱、凯旋而归的盛况。这不仅反映了历史事件的深刻影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英雄时代的无限憾惜。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战争和个人命运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动荡时世的感慨,以及对于英雄事迹的怀念之情。
樵人木客咸绝倒,何物丹青乃能尔。
先君宝此数十年,殁后尘箧游蜗涎。
春来开箧泪沾臆,拂拭挂璧惊狂颠。
周郎善画誇好手,借临三月仍茫然。
卷图见还阁笔笑,从此不复再与毛羽相周旋。
纷纷画工若虫蚁,元章笔墨无乃仙。
闻其没骨梅,奇绝更清妍。
购之不可见,恨无十万缠腰钱,王冕此画今不传。
立公入西林,荒院松柏肃。
立公去西林,堂空只栖蝠。
千僧离白棒,草屦散行簏。
愧我婴物网,未礼大士足。
东风寒食饧,春雨杏花粥。
今年扫墓田,两过茆亭曲。
知师卧林樾,清影溷樵牧。
猥云莲社踪,耻标高贤目。
寒山一相遇,粪扫共追逐。
湫狭寡隙壤,邻树借乔林。
微暄荫新绿,意足莫相矜。
野卉杂吐花,轻红柔莫任。
可怜十量锦,蹙此山姬襟。
采之欲戴首,䯻小不可簪。
且从儿女笑,吾衰思何深。
灌濯及晨露,常先宿鸟兴。
造物岂劳我,汲汲则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