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高尚士,泉石自为邻。
圣世容栖遁,湖山惬隐沦。
空亭孤鹤唳,宿草古梅新。
疏影横斜句,行吟若有人。
先生高尚士,泉石自为邻。
圣世容栖遁,湖山惬隐沦。
空亭孤鹤唳,宿草古梅新。
疏影横斜句,行吟若有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洁之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人彭孙贻以“再至放鹤亭吊和靖墓”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高尚士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关系。
首联“先生高尚士,泉石自为邻”,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位高尚的隐士,他的居所与清泉、岩石相伴,暗示了他的生活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正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颔联“圣世容栖遁,湖山惬隐沦”,进一步阐述了在太平盛世中,高尚之士得以隐居山林,享受自然之美,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满足。这里的“圣世”不仅指时代背景,也暗含了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期待。
颈联“空亭孤鹤唳,宿草古梅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空旷的亭子中传来孤鹤的鸣叫,象征着隐士的孤独与超脱;而“宿草古梅新”则暗示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循环,梅树虽老但依然生机勃勃,象征着高尚之士的精神永存。
尾联“疏影横斜句,行吟若有人”,以“疏影横斜”这一经典意象,描绘了梅树在月光下的轻盈姿态,同时也借“行吟若有人”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之士精神的敬仰与追随。这里的“行吟”既是对古人行迹的追忆,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尚之士与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它不仅是一首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作,更是一曲对自然与人性和谐共生的美好颂歌。
群山夹江流,其形如囊橐。
缅想太古前,神功劳斧削。
直下塞坤维,高空插冥漠。
崩浪屡洄漩,层峦迭参错。
罨画象楼台,岧峣类城郭。
翠含青黛光,白者为粉垩。
沿回路已穷,侧转忽开拓。
烟际见渔舟,遥遥一秋箨。
涉险却恬嬉,胜赏反惊愕。
浑似逢异书,披览得约略。
行行止三舍,樵爨倚山脚。
方音闻鹧鸪,暝色下猱玃。
汹汹怒涛哀,凫凫山泉弱。
兴来抽短毫,庶几慰飘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