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
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元干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古人遗风的追思与怀念。开篇“兰若黄门像,相望博陆居”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出一幅荒废的古祠图景,兰草覆盖、黄土裹挟的神像,映照着诗人与博陆(唐代文学家)的遥相观望,以及那已被时光掩埋的古人居所。
“衣冠尘亦暗,箫鼓祭全疏”两句,则透露出一种沧桑变迁之感。衣冠代表着古人的遗物和精神,而今朝却只剩下尘封的痕迹;箫(一种乐器)与鼓,原本用于祭祀,现在也只能在祭文中寻觅往昔的回声。
“草色侵荒径,潮声过夕墟”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出一片萧瑟与荒凉。 草木长满了曾经有人踪的道路,而潮水的声音穿越着傍晚时分的废墟。
“遗风犹可想,吊古一觞馀”两句,则是诗人心中对过往美好的留恋和追思。尽管时间流逝,一些遗迹还能让人联想到过去,而诗人也只能通过举杯饮酒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整首诗通过对古祠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文化和人物的怀念之情。
秋草更绿秋林衰,长安游客未成衣。
凄凄斗欲变寒色,一夜独语看灯辉。
岸侧古大柳,谁种临长江。
中自出蠹蝎,百岁成枯腔。
忽值涨流没,槎牙缀旌幢。
腹肤藏蛟龙,半夜雷砰韸。
飞霆痕尚白,如斩马陵庞。
倏尔巨电至,万弩声裂缸。
又为狂风摧,所残惟朽桩。
卧干越大鼎,绝膑不可扛。
就爇以照渔,骇鳞一何厖。
始知网罟细,未足禁突撞。
隆准以脱去,城下徒焚降。
我从洲上泊,昏晓睨船窗。
始终睹变毁,欲赋挑残釭。
吾交评韩诗,险韵古莫双。
安得共咏此,但嗟各他邦。
莫嫌寒漏尽,春色来应早。
风开玉砌梅,薰歇金炉草。
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
年华个里催,清镜宁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