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孤海内干戈满,愁入天涯草树低。
桑柘影空蚕已老,陂塘涸尽燕无泥。
影孤海内干戈满,愁入天涯草树低。
桑柘影空蚕已老,陂塘涸尽燕无泥。
这首元代诗人员炎的《高唐道中》描绘了一幅战乱背景下,自然与人心交织的凄凉画面。
首句“影孤海内干戈满”,开篇即以“影孤”二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同时“海内干戈满”则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战争的烽火遍布四海之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次句“愁入天涯草树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愁绪,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使得愁绪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天地之间。草木因愁而低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接着,“桑柘影空蚕已老”,通过描述桑柘树下的景象,暗喻了农事的荒废和生计的艰难。蚕已老,意味着收获季节的缺失,生活资源的匮乏,进一步凸显了战乱对民生的影响。
最后,“陂塘涸尽燕无泥”,以陂塘干涸、燕子无处筑巢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秩序的崩溃。陂塘是燕子筑巢的场所,如今干涸无泥,象征着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生活的困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战乱背景下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