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
《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诗里将军已筑坛,后来裨将欲登难。

已惊老健苏梅在,更作风流王谢看。

○出定知书满腹,瘦生应为语雕肝。

○○洒落江山外,留与人间激懦官。

(0)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能力。

"诗里将军已筑坛,后来裨将欲登难。" 这两句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达观人生的态度。将军筑坛往事,如今成为了诗中的素材,而后来的裨将想要追随却感到困难,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叹息,也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

"已惊老健苏梅在,更作风流王谢看。" 这里作者提到苏梅和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家族,都是当时文化艺术的象征。诗人自比为“老健”,表达了一种超脱俗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出定知书满腹,瘦生应为语雕肝。" 这两句表明诗人胸怀壮志,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如同腹中有书,而“瘦生”则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为了表达心中的文学才华而努力的决心。

"洒落江山外,留与人间激懦官。" 这两句诗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江山”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而“激懦官”则是对个人感情深处的抒发,这里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愿景:即便是在人间纷扰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高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还通过对自然、历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传递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六月五夜斯远会宿西轩为赋七言四韵

雨馀信宿尚留凉,况是僧房对竹床。

异日江湖成远隔,祇今林壑可相忘。

囊空未易苏贫极,酒薄聊能衍话长。

竹树并檐虽尔密,不妨新月吐华光。

(0)

五月二十一日徙寓智门二首·其二

欲去未能去,暂留还此留。

参差乔木合,映带野塘幽。

父老记旧筑,孙曾非昔游。

惟馀补陀像,香火得勤修。

(0)

三月审知以余行有日置酒于智门寺后竹间小亭时与者王彦博审知之侄彦章余之弟成父审知命以尊前失诗流为韵分得流字书以呈之

林下有高兴,眼前无此流。

并溪村径入,背佛野亭投。

绿竹依人好,红蕖取意秋。

病多宽酒债,别近耿离忧。

(0)

三月十七日以檄出行赈贷旬日而复反自州门至老竹自老竹至鹅口复回老竹由乾溪上入浦口汎舟以归得诗十首·其一

参军出郭匪幽寻,使者移文播德音。

石蒜榆皮那得饱,刀耕火种岂能任。

义仓政尔因饥发,赈历兹焉遣吏临。

比屋故知难户晓,分行聊得尽吾心。

(0)

又呈庆伯

下里又寒食,寒居犹去年。

萧条花不见,牢落病仍缠。

强起陪亲友,题诗未究宣。

方欣好天色,云气复油然。

(0)

十四夜元衡见过

馀酲索寞政须驱,多谢君能佩酒壶。

回首林园重摇落,岸巾风月且须臾。

不须相对哀囚楚,何日扁舟俱下吴。

雅意从来在松菊,放言不用属莼鲈。

(0)
诗词分类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诗人
道济 丁敬 包拯 范晔 屈复 洪升 慧远 丁日昌 钱俶 徐淑 萧泰来 张志和 神秀 薛昭蕴 韩崶 刘绘 陈克家 端木国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