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三月十七日以檄出行赈贷旬日而复反自州门至老竹自老竹至鹅口复回老竹由乾溪上入浦口汎舟以归得诗十首·其一》
《三月十七日以檄出行赈贷旬日而复反自州门至老竹自老竹至鹅口复回老竹由乾溪上入浦口汎舟以归得诗十首·其一》全文
宋 / 赵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参军出郭匪幽寻,使者移文播德音。

石蒜榆皮那得饱,刀耕火种岂能任。

义仓政尔因饥发,赈历兹焉遣吏临。

比屋故知难户晓,分行聊得尽吾心。

(0)
注释
参军:指代官职,可能是地方军事官员。
幽寻:悠闲的游览或寻找。
使者:传达命令或信息的人。
移文:官方文书传递。
石蒜:一种植物,可能指代食物来源。
榆皮:榆树的皮,可食用但营养有限。
刀耕火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
义仓:古代设立的用于救灾的公共粮仓。
饥发:因饥荒而开仓放粮。
赈历:救济灾民的行为。
吏临:官员亲自前来发放援助。
比屋:家家户户。
难户晓:难以理解或知晓。
聊得:姑且能够。
尽吾心:表达我的全部心意。
翻译
参军离开城郭并非悠闲游历,使者传递文书宣扬美德。
石蒜和榆树皮怎能填饱肚子,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怎能承担。
为了救济饥荒,义仓政策适时开启,官员前来分发救援。
家家户户都知道这困难,我尽力而为,只希望能尽我之心意。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赵蕃参与赈济百姓的情景。首句"参军出郭匪幽寻"表明他并非只为个人游历,而是肩负着传播恩惠的使命。"使者移文播德音"进一步强调了他作为官员传达政府善意的角色。

接下来的两句"石蒜榆皮那得饱,刀耕火种岂能任"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人们依靠粗陋的食物和原始的农耕方式勉强糊口。诗人意识到,仅靠这些无法解决饥荒问题,因此"义仓政尔因饥发",决定启用义仓来救济灾民,"赈历兹焉遣吏临",派遣官吏亲自监督发放。

最后两句"比屋故知难户晓,分行聊得尽吾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分发物资,也能稍稍缓解他们的困苦,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叙事和抒情,展现了宋代官员在灾荒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作者介绍

赵蕃
朝代:唐

猜你喜欢

上乘寺

禾黍登场秋已深,暮天寒日起层阴。

不论世路有夷险,但觉此心无古今。

黄帽青鞋聊自适,高山流水付知音。

解鞍野寺黄昏后,犬吠疏篱鸦满林。

(0)

喜雨呈三衢苏大使君·其一

震雷飞电起云霓,想见铃斋闵雨时。

十里颂声传道路,万家和气舞童儿。

眷隆芝检闻归诏,恩浃棠阴有去思。

行客为公停桂棹,坐看丰稔喜成诗。

(0)

九日·其二

酒不沾唇菊又华,荒苔何处落乌纱。

微官汩没其谁问,多病尪羸只自嗟。

山绕层城明落木,江连孤屿涨平沙。

空馀能赋登高意,一笑西窗日未斜。

(0)

送郑盱眙

羊陆规模远,龚黄政事多。

剖符欣委寄,视篆欲如何。

秋入江湖道,寒生淮泗波。

提封新保障,对境旧山河。

吏蠹应铨择,民穷藉抚摩。

蕃宣归俎豆,盟好戢干戈。

才大知谁识,诗成想自哦。

风云尝负剑,雨露忆鸣珂。

缓带从簪履,凝香接绮罗。

雅怀今郑谷,壮略古廉颇。

(0)

哭斯远

彤庭将赐第,疾病已缠之。

药裹自无及,朝衣谁为披。

识高空宛转,意广竟参差。

只有章泉叟,与渠收旧诗。

(0)

宋和仲挽诗

旧话无人说,南游事益暌。

田园落吴楚,乡社失青齐。

道院松风在,佳城薤露悽。

衣冠典刑地,遗恨满霅溪。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姜特立 郑真 王渐逵 曾丰 石宝 王圭 徐庸 李流谦 凌云翰 贝琼 强至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