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翳重难埽,见树不见山。
鸣鸟偶然闻,白云有时还。
树根百道泉,出壑流潺潺。
似乎仙之人,招我苍翠间。
安得结一庐,终年取琴弹。
积翳重难埽,见树不见山。
鸣鸟偶然闻,白云有时还。
树根百道泉,出壑流潺潺。
似乎仙之人,招我苍翠间。
安得结一庐,终年取琴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色与内心的情感巧妙融合。
首句“积翳重难埽,见树不见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积翳”(浓密的云雾)的遮蔽,使得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难以辨识,而近处的树木却清晰可见。这种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探索。
接着,“鸣鸟偶然闻,白云有时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空灵。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为这寂静的世界增添了几分生机;而白云的时隐时现,则仿佛是自然界中不可捉摸的精灵,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树根百道泉,出壑流潺潺”,描绘了一条从山涧深处涌出的泉水,沿着曲折的路径流淌,发出悦耳的潺潺声。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力,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纯净与自由的向往。
最后,“似乎仙之人,招我苍翠间”,诗人仿佛在与某种超凡脱俗的存在对话,被其吸引至一片苍翠欲滴的森林之中。这里,诗人不仅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安得结一庐,终年取琴弹”,表达了诗人渴望在此地定居,过上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弹奏琴曲,享受自然之美的心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水滑春融,见笙歌过处,一点娇红。
惊传木兰身上,擎出芙蓉。
嫣然半面,甚波光、摇荡帘栊。
惟属取,知情晚炤,穿窗常近芳容。
自喜凌波未动,趁牙樯宛转,已渡桥东。
应怜冶游醉客,踏破芳茸。
彩云渐远,望归帆、怨极西风。
都道是、甄妃出浴,不知此赋谁工。
冒天海国皆王土,万里明珠贡天府。
一从官守失仁人,牛马驱除化豺虎。
蛮衣有习黄巾帽,蛮旗无字题王号。
九重天子矜蛮情,黄敕加官非赏盗。
君不见溪蛮改过归大唐,世授刺史以为常。
乌乎坐令白雉修职贡,可是于今无越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