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相浮合渺漫,杖藜翘首得遐观。
祇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
天水相浮合渺漫,杖藜翘首得遐观。
祇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
这首诗描绘了仁风台的壮丽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天水交融、视野辽阔的自然美景。首句“天水相浮合渺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天与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广阔无垠的视觉效果。“渺漫”二字生动地描绘了这种辽阔的景象,仿佛天地之间只有水天一色,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杖藜翘首得遐观”一句,通过诗人的动作——手持藜杖抬头远望,进一步强调了视野的开阔和对远方景色的向往。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后两句“祇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则将视角提升至更高层次,仿佛站在仁风台上,能够开启天门,直视银河。这里运用了神话般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同时,“银潢到耳端”这一夸张的描述,既体现了诗人对银河之美的赞叹,也寓意着心灵的纯净与高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仁风台作为观景胜地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
传舍不可久,束装投新居。
新居亦苟完,佳木颇扶疏。
洒扫寻丈地,琴书遣朝晡。
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落点若强箭,穿我老屋涂。
中夜起明烛,移床护吾雏。
传闻北城隅,老弱堤上庐。
官吏操畚锸,纷纷役千夫。
蚁漏或一决,城闉变江湖。
吾衰也久矣,岂复惮为鱼。
淮流赴海何时穷,我生飘泊西复东。
山中老僧旧相识,惊我非复当时容。
三年历遍百忧患,迁就汲汲如飞鸿。
人生易老古所叹,如我安得颜长红。
尘埃漫灭旧题壁,枝叶已拱当时松。
我方奔走师已老,更念别此何时逢。
眼看故旧怀抱好,宴坐不觉听山钟。
长淮月高人语绝,惟有塔铃鸣夜风。
江皋春气足,佳杞蕃新苗。
老蘖饱霜露,馀滋发柯条。
青青被修冈,若若缘空壕。
僮归必盈筐,一杯劝尔劳。
神农不吾期,夸誉何忉忉。
坚筋及奔马,莹目察秋毫。
馀功补阳干,清利胜堇椒。
老臞天随翁,空斧无脂膏。
饭成资尔荐,长对颜家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