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鸣钟门夜扃,风檐送雨入疏棂。
老僧坐睡依深壁,童子持经守暗灯。
千里尘埃长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
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
楼上鸣钟门夜扃,风檐送雨入疏棂。
老僧坐睡依深壁,童子持经守暗灯。
千里尘埃长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
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场景,楼上钟声响起,门已关闭,外面的风雨轻轻地透过窗棂进入室内。老僧安坐于深邃的墙壁之下沉睡,而年幼的僧童则手持佛经守候着暗淡的灯光。在远方,有旅人千里跋涉后停泊,长途跋涉和五年的忧虑与疾病已使其身心俱疲。诗中最后两句“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遇到高僧后立刻生出敬服之心。
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通过对夜晚寺院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丹青写君容,常恐画师拙。
我依月灯出,相肖两奇绝。
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君如火上烟,火尽君乃别。
我如镜中像,镜坏我不灭。
虽云附阴晴,了不受寒热。
无心但因物,万变岂有竭。
醉醒皆梦耳,未用议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