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夕堂堂过,寿山得得来。
最宜点湘笔,岂必献瑶杯。
桂是馀香矣,莲真净色哉。
明将发清跸,对景一追陪。
月夕堂堂过,寿山得得来。
最宜点湘笔,岂必献瑶杯。
桂是馀香矣,莲真净色哉。
明将发清跸,对景一追陪。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时节在万寿山庆祝寿辰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与敬老尊贤的文化内涵。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夜的壮丽与寿宴的祥和。
“月夕堂堂过”,开篇即以“堂堂”二字形容满月之盛,既形象又富有气势,仿佛那轮明月自天际缓缓而下,照亮了整个夜晚。“寿山得得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寿星的到来,既有仪式感,又充满了温馨与庄重。
“最宜点湘笔,岂必献瑶杯”,这两句诗巧妙地将文房四宝中的“湘笔”与酒席上的“瑶杯”相对比,既体现了文人的雅趣,也暗示了寿宴上不仅有物质的丰盛,更有精神文化的交流与享受。湘笔的“最宜”与瑶杯的“岂必”,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与生活品质的双重追求。
“桂是馀香矣,莲真净色哉”,桂花与莲花在此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桂花的香气虽淡却持久,莲花的色泽纯净无瑕,诗人以此赞美寿宴上嘉宾们的高洁品德与美好情操,同时也寄托了对长寿与美好的祝愿。
“明将发清跸,对景一追陪”,最后两句诗描绘了即将开始的庆典活动,清跸即为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这里借指寿宴的隆重与庄严。诗人与宾客们一同面对这美丽的景色,共同庆祝,表达了对寿星的崇高敬意与祝福。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中秋佳节的欢乐与祥和,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