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孟著作知济阴》
《送孟著作知济阴》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

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

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生。

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

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

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mèngzhùzuòzhīyīn
sòng / guāng

shèngzhǔjiāoláoshuíyúnbǎiqīng

dōngzhōuzāihàilìngxuǎnjīngmíng

shuǐliángtiánkuòrénshēng

yánháijiùguānquǎnbiànxīnshēng

dàosànmínhuójiānqiónglǎojīng

zhèngchéngzhīshuāngěrwèijūnqīng

注释
焦劳:忧虑、操劳。
百里轻:治理百里之地被视为小事。
灾害:自然灾害。
剧令:严峻的命令,紧迫的情况。
旅谷:旅途中的谷物,指流离失所的人们收获的粮食。
闾阎:街巷,民居。
疲民:疲惫的百姓。
奸穷:邪恶的人,这里指作恶者。
政成:政绩显著,治理成功。
翻译
圣明的君主忧虑民生,谁能说治理百里之地是小事。
东部州郡饱受灾害,更显选拔贤能者的紧迫和重要。
洪水退去,肥沃的田地显露出来,流离失所的人们回归家园,收获谷物。
街巷房屋恢复旧貌,鸡鸣狗叫的声音也变得清新。
盗贼散去,疲惫的百姓得以安宁,邪恶的官员也为之震惊。
政绩显著,可知不久后天下太平,我愿倾尽双耳倾听您的政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圣明的君主对于国家和百姓疾苦的关怀,以及其治理国事的能力与决心。开篇“圣主焦劳意,谁云百里轻”表达了君主对远方百姓的忧虑,并非如旁人所言那么容易解决。在下一句“东州比灾害,剧令选精明”中,诗人提到东部地区遭受灾难,需要选择智慧和能力出众的人才来治理。

接着,“水去良田阔,人归旅谷生”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灾害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闾阎还旧观,鸡犬变新声”则表达了人们对于恢复正常生活的渴望和期待。诗中也描绘了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如“盗散疲民活,奸穷老吏惊”,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以及官吏的不廉洁。

最后,“政成知不日,双耳为君倾”表达了一种期待和信任,即希望能够早日看到政策的成功实施,并且愿意倾听君主的声音。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局面的向往,以及对君主治国有方的赞美。

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这首诗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也能窥见作者对于理想君主及其政治成就的美好愿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浣溪沙·其三王称心效颦,亦有是请,再用前韵赠之

曾是襄王梦里仙。娇痴恰恰破瓜年。

芳心已解品朱弦。

浅浅笑时双靥媚,盈盈立处绿云偏。

称人心是尽人怜。

(0)

浣溪沙·其七堂前岩桂犯雪开数枝,色如杏黄,适当老妻生朝,作此以侑觞

瑞气氤氲拂水来。金幢玉节下瑶台。

江梅岩桂一时开。

不尽秋香凝燕寝,无边春色入尊罍。

临风嗅蕊共裴回。

(0)

采桑子

人如濯濯春杨柳,彻骨风流。脱体温柔。

牵系多情尽未休。最怜恰恰新眠起,云雨初收。

斜倚琼楼。叶叶眉心一样愁。

(0)

水调歌头·其三再用前韵答任令尹

飘飘任公子,爽气欲横秋。

向日携诗过我,知不是凡流。

筑室清江西畔,巧占一川佳处,胜士日追游。

邀我出门去,柱月上新楼。烂银盘,从树杪,出云头。

好是风流从事,同醉入青州。

须信人生如幻,七十古来稀有,销得几狐裘。

谁似芗林老,无喜亦无忧。

(0)

经从丰城谒于房州于令侍姬歌舞进酒二首·其一

蛾眉对歌舞凉伊,舞身还逐歌声齐。

捲花万段忽进酒,斗高蝴蝶飞来低。

(0)

斗斋

八方无处著瞿昙,百合中间寄一龛。

满挹酒浆供里北,平量风月借和南。

腰如可折岂徒五,涎若果流何待三。

更喜小窗能就拱,夜寒江静著山函。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郭奎 卫宗武 夏良胜 俞士彪 廖大圭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陈洵 释广闻 申佳允 程通 许月卿 孟洋 赵汝燧 董俞 陶弼 梁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