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无处著瞿昙,百合中间寄一龛。
满挹酒浆供里北,平量风月借和南。
腰如可折岂徒五,涎若果流何待三。
更喜小窗能就拱,夜寒江静著山函。
八方无处著瞿昙,百合中间寄一龛。
满挹酒浆供里北,平量风月借和南。
腰如可折岂徒五,涎若果流何待三。
更喜小窗能就拱,夜寒江静著山函。
此诗首句“八方无处著瞿昙”即展现了诗人对寂静生活的向往,“瞿昙”原指佛教中的禅定,也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心境。接着“百合中间寄一龛”,则是以莲花比喻清净之地,寄托心灵。
下片“满挹酒浆供里北,平量风月借和南”描绘了一种恬淡自若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在表达对简约生活的追求。这里的“酒浆”与“风月”都是自然界的美好,通过“供”和“借”的动作,可以感受到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腰如可折岂徒五,涎若果流何待三”则是对生命的体悟,“腰如可折”形象地表达了生命脆弱,而“涎若果流”却显得从容不迫,这种对比强烈的意象,揭示了诗人面对生与死时的豁达。
最后两句“更喜小窗能就拱,夜寒江静著山函”,则是诗人在夜深人静之际,通过小窗所见到的宁静景致,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这里的小窗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界定,也象征着内心世界的安顿。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