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问阳回,但觉残年万物催。
关外虎头无定远,世间人面有牛哀。
颇疑孤竹移贪水,真信昆池是劫灰。
赤地比来馀万里,青春不到白龙堆。
不知何处问阳回,但觉残年万物催。
关外虎头无定远,世间人面有牛哀。
颇疑孤竹移贪水,真信昆池是劫灰。
赤地比来馀万里,青春不到白龙堆。
这首诗《春感十二首次王础尘(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首句“不知何处问阳回”,诗人以疑问的口吻,表达了对时间流转的困惑,似乎在询问春天何时归来,隐含了对岁月不待人的感慨。接着,“但觉残年万物催”一句,点明了时间的紧迫感,万物在年末之际显得更加急促,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
“关外虎头无定远,世间人面有牛哀”两句,运用了典故和比喻,通过“虎头无定远”和“人面有牛哀”来描绘世态炎凉、人心难测的景象。“虎头无定远”可能暗指英雄人物的漂泊不定或功业未竟;“人面有牛哀”则可能寓意人情冷暖,如同牛哀之病,难以预测和把握。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复杂性的反思。
“颇疑孤竹移贪水,真信昆池是劫灰”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变迁的思考。诗人怀疑“孤竹移贪水”的传说,或许是在质疑某些看似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而相信“昆池是劫灰”,则可能是在表达对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接受和理解。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最后,“赤地比来馀万里,青春不到白龙堆”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繁荣景象不再、青春不再的感慨。诗人通过“赤地”、“万里”、“青春不到白龙堆”等意象,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消逝,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衰败和人心的冷漠。
综上所述,《春感十二首次王础尘(其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生命、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之情。
望南躔一星,光映三阶。
有仙翁、紫袍金带,佳辰海上筵开。
数流年、才周花甲,论风采、独步霜台。
晚岁功名,诸郎科第,占却人间五福偕。
遥瞻祝、青天岱岳,翁寿并崔巍。
还歌咏、日升川至,山有台莱。
羡吾乡、苏山甘水,钟灵辈出奇材。
念当年、东山灯火,幸此日、北阙风雷。
契重金兰,情深葭玉,廊庙江湖共此怀。
念同庚初度,与翁不得共衔杯。
伫看取、乔迁赴阙,丹诏飞来。
鳌禁英流,龙头妙选,久识奇才。
羡玉署春坊,争夸独步,词垣讲幄,荐历华阶。
腰带垂金,印章绾紫,简命留都绛帐开。
记当时,离尊易尽,别句难裁。蹇予谢政归来。
喜日伴、鸥群碧水隈。
念江国梅花,曾劳问讯,山城春酒,又共衔杯。
箫鼓林塘,笙歌院落,沉醉花前月满台。
叹人生,相逢乐处,即是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