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无诗做好春。春光却又恼诗人。
溪头举目暗伤神。
杨柳官桥人迹绝,杏花歌馆烧痕新。
相期何处避兵尘。
乱后无诗做好春。春光却又恼诗人。
溪头举目暗伤神。
杨柳官桥人迹绝,杏花歌馆烧痕新。
相期何处避兵尘。
这首元末明初的诗作《浣溪沙·其六》(丁酉早春试笔,柬钱南金)由邵亨贞所写,展现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象。诗人以个人的情感体验,描绘了乱世中春天的寂寥与无奈。
首句“乱后无诗做好春”,直接点出战乱后的社会动荡使得诗人失去了创作诗歌的兴致,即使面对美好的春天,也无法找到恰当的词句来赞美。接着,“春光却又恼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复杂情感,春光本应带来生机和喜悦,但在这样的时局下,却成了诗人内心的痛苦触发点。
“溪头举目暗伤神”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溪边,看到曾经热闹的场景如今只剩下冷清,杨柳下的官桥空无一人,曾经繁华的杏花歌馆只剩下新添的烧痕,这些景象触目惊心,令人黯然神伤。
最后两句“相期何处避兵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迷茫,他渴望与朋友钱南金相约,寻找一个可以躲避战乱的地方,寻求心灵的安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乱世背景下春天的哀愁与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诸豪衰季此并吞,形势当时苦未论。
不见江山开北户,竟随玉驾走中原。
雄心尚记苍崖石,战血今消折戟痕。
枯冢至今馀拱木,夹城风雨有孤魂。
桐庐江中秋水清,富春山中秋月明。
钓竿千尺无恙在,持竿我欲从先生。
先生岂是傲当世,鄙夫患失滔滔是。
狂澜既倒挽之回,持报故人惟此尔。
衮衣不博一羊裘,事往台空江自流。
遂令千古重名节,于乎先生真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