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居无竹。共晨夕、惟君独。森森似束。
雨枝烟叶,声飘哀玉。谩说千竿,如此一丛已足。
依然淇澳。遍轩槛、皆新绿。
恰宜阮籍高吟,月下轻阴满目。
隙地无多,更种几本寒菊。
何可居无竹。共晨夕、惟君独。森森似束。
雨枝烟叶,声飘哀玉。谩说千竿,如此一丛已足。
依然淇澳。遍轩槛、皆新绿。
恰宜阮籍高吟,月下轻阴满目。
隙地无多,更种几本寒菊。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寓居环境中的竹林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阮籍般隐逸生活的向往。"何可居无竹"开篇即强调竹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共晨夕、惟君独"则暗示竹子陪伴着诗人度过日夜,成为他的知己。接下来的"森森似束"形象地写出竹子密集挺拔的姿态,"雨枝烟叶,声飘哀玉"则通过风雨中的竹声,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哀婉的意境。
"谩说千竿,如此一丛已足"表达对眼前竹丛的满足,认为数量虽少,但意蕴丰富。"依然淇澳"引用典故,将竹林比作古代隐士的居所淇水之滨,增添了文化内涵。"遍轩槛、皆新绿"进一步描绘竹子的生机盎然,为居所增添活力。
"恰宜阮籍高吟"借阮籍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能在此环境中如阮籍般自由吟咏,享受月下的宁静与清阴。"隙地无多,更种几本寒菊"则以种植菊花作为点缀,既呼应了竹子的淡泊高洁,又增加了季节的色彩变化。
整体来看,宋荦的这首《品令·咏阮亭寓斋竹》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高雅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披蓬探隐,到青草溪头,碧阴山曲。
竹韵松姿,争媚吟眸诗腹。
是处翠峰成簇,更秋雨、新凉如沐。
深林宛转鸣禽,幽涧琤琮漱玉。孤独,简编娱目。
有纫佩芳兰,供餐茂菊。藤床闲憩,梦入华胥仙国。
又早月明帘轴,恰一枕、清酣睡足。
小小花童低报,瓦鼎烹茶刚熟。
六寺烟深,双峰黛冷,嬉游时际暄暖。
曲塘画癋参差,曦来荻芽沙浅。
娇春罗绮,映绿净、波纹吹软。
尽瘦生、掌上谁擎,漫认倚风轻燕。
帘乍卷、垂杨拂眼,门半掩、小桃窥面。
歌云日趁新妆,泪竹几巡古苑。
微茫林角,挂一抹、残杨如线。
怕后游、晴雨无凭,有约也应难见。
先生拂袖,赋归来、曾见义熙人物。
老去懒摇白羽,只爱青林石壁。
坐引桐风,书研竹露,诗净峨嵋雪。
山中皓首,那知世上豪杰。
自笑痴兴还浓,紫芝采就,高咏林间发。
午后松涛翻雪乳,片缕茶烟明灭。
世事如棋,臣心似水,老濯沧浪发。
寒梅吹绽,一林香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