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青林四面迷,一堂虚敞自光辉。
几番夜月惊啼鸟,正是野僧出定时。
翠竹青林四面迷,一堂虚敞自光辉。
几番夜月惊啼鸟,正是野僧出定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林景象。首句“翠竹青林四面迷”,以翠绿的竹子和青葱的树林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四面迷”则暗示了四周环境的朦胧与深远,仿佛置身于一片未知的世界之中。
接着,“一堂虚敞自光辉”描绘了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它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却自有一种光芒照耀,象征着内心的光明与自由。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也映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脱。
“几番夜月惊啼鸟”一句,通过夜晚月亮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鸟儿啼叫,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夜月不仅为静谧的山林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鸟儿的活动,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这里的“惊啼鸟”并非惊恐之意,而是表达了自然界生命的和谐共存,以及时间流转的自然规律。
最后,“正是野僧出定时”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仿佛与世隔绝,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平静与释放。这里的“野僧”不仅指实际存在的僧侣,更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渴望。
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
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