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秋·其十三》
《感秋·其十三》全文
明 / 林鸿   形式: 古风

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

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

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

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

(0)
鉴赏

这首诗《感秋(其十三)》由明代诗人林鸿所作,通过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人生以及历史的深刻感悟。

首句“大块覆群迷,畴能会其妙”以“大块”象征广阔无垠的自然世界,而“群迷”则指芸芸众生在其中迷失自我。诗人提出的问题“畴能会其妙”,即谁能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暗含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

接着,“狂夫每如醉,至人独先觉”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狂妄之人如同醉酒般迷失自我,而真正觉悟的至人却能洞察万物的本质。这一对比强调了智慧与觉醒的重要性。

“草木养气体,金石驻精魂”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草木滋养着生命的气息,金石则守护着精神的灵魂。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内在精神力量的肯定。

“多岐但驱车,孰踵玄玄门”则表达了对复杂人生道路的思考。面对众多选择和歧途,人们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而“玄玄门”象征着通往真理或智慧的神秘路径,暗示了追求真知的艰难与必要性。

最后,“汉武志三岛,秦皇穷八垠。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以历史上的两位帝王——汉武帝和秦始皇为例,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领土扩张,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净化。诗人通过反问“焉知淡泊水,可沃灵台焚”,指出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平和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淡泊的心态,才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达到精神的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语言深沉而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介绍

林鸿
朝代:明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
猜你喜欢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0)

乐道歌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

违人不了色空,智者本无违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

不要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隽。

识取自家城郭,莫谩游他州郡。

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

若有人求问答,谁能共他讲论。

不知月之大小,不知岁之馀闰。

寅期用粥充饥,斋时更飧一顿。

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0)

言志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0)

有所思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0)

看伏郎新婚诗

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

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

良人复灼灼,席上自生光。

所悲高驾动,环佩出长廊。

(0)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于皇圣世,时文惟晋。受命自天,奄有黎献。

阊阖既辟,承华再建。明明在上,有集惟彦。

奕奕冯生,哲问允迪。天保定子,靡德不铄。

迈心玄旷,矫志崇邈。遵彼承华,其容灼灼。

嗟我人斯,戢翼江潭。有命集止,翻飞自南。

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人亦有言,交道实难。有頍者弁,千载一弹。

今我与子,旷世齐欢。利断金石,气惠秋兰。

群黎未绥,帝用勤止。我求明德,肆于百里。

佥曰尔谐,俾民是纪。乃眷北徂,对扬帝祉。

畴昔之游,好合缠绵。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居陪华幄,出从朱轮。方骥齐镳,比迹同尘。

之子既命,四牡项领。遵涂远蹈,腾轨高骋。

庆云扶质,清风承景。嗟我怀人,其迈惟永。

否泰有殊,穷达有违。及子春华,从尔秋晖。

逝将去我,陟彼朔陲。非子之念,心孰为悲。

(0)
诗词分类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诗人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项斯 赵翼 姚绶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