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旂翻,疑有无。日惨变,神在涂。飞赤篆,诉阊阖。
走阴符,行羽檄,万灵集兮。
旌旂翻,疑有无。日惨变,神在涂。飞赤篆,诉阊阖。
走阴符,行羽檄,万灵集兮。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也称苏东坡)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情操。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神秘色彩交织,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旌旂翻,疑有无":这里的“旌旂”指的是古代用于祭祀或军旅中用来驱邪辟恶的旗帜。诗人通过对旌旂翻动的描绘,传达了一种神秘而模糊的存在感,似乎在探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
"日惨变,神在涂":“日惨”可能是指日光被阴霾遮蔽后的柔和状态,而“神在涂”则表明诗人对于自然中的某种精神力量的感知,这里“涂”可以理解为大地或宇宙。
"飞赤篆,诉阊阖。走阴符,行羽檄":这些句子充满了神秘和古老的气息。“飞赤篆”可能是指红色的符篆在空中飞舞,而“诉阊阖”则像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正在诉说什么;“走阴符”、“行羽檄”则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符号的画面,这些符号似乎具有某种灵动之力。
"万灵集兮":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万物灵魂汇聚的感受,"兮"字在这里用于增强情感和气氛的表现。
整首诗通过对神秘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感知与追求,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于宇宙万物精神层面的探索。
丈夫吐然诺,受命本遗家。
糟糠且弃置,蓬首乱如麻。
侧闻洛阳客,金盖翼高车。
谒帝时来下,光景不可奢。
幽房一洞启,二八尽芳华。
罗裙有长短,翠鬓无低斜。
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
俱看依井蝶,共取落檐花。
何言征戍苦,抱膝空咨嗟。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刘略班艺,虞志荀录。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下帷无倦,升高有属。嘉尔晨灯,惜余夜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