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公垂老尚吟诗,曾泛三湘看九疑。
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红尘策马殊无味,碧嶂携僧自合宜。
共待中条山有雪,寺楼吟尽更同谁。
朗公垂老尚吟诗,曾泛三湘看九疑。
欲问劳生心扰扰,强酬佳句思迟迟。
红尘策马殊无味,碧嶂携僧自合宜。
共待中条山有雪,寺楼吟尽更同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年诗人——朗公,在暮年之际依旧热爱吟诵诗歌,曾经泛舟三湘,游历九疑之地。诗中表达了对劳生之心的困扰和向往,以及在佳句面前的犹豫不决。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红尘生活的淡然,以及与僧侣同行碧嶂的自得其乐。
"共待中条山有雪,寺楼吟尽更同谁"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愿意等待山上飘落之雪,与寺中的僧侣共同在寺楼中吟诵完美的诗句,感受超然世外的宁静和共鸣。这也暗示着诗人的高洁情操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通过朗公之口,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晚期的感悟,以及对艺术创作与心灵寄托的深切向往。
昨自西浮玉,归来乌目巅。
重探剑门迹,今雨旧雨连。
盘谈奇石下,长啸豁崖前。
拟蹑石罅上,茧丛绝攀援。
纡径造峰顶,藓滑女萝搴。
划空一拳石,跃临殊未便。
倒悬状如伞,削就疑神仙。
我独雄跨坐,同游皆骇然。
湖光衔夕照,村树含湖烟。
相传周尚文,隐此为渔佃。
俯观极万象,眼底括三千。
忽听晚钟送,心澄若湛渊。
暮色起林壑,白云相与还。
陡闻众谷响,顿识临济禅。
我从城北来城西,正中日影已渐低。
琴川七道响如箭,日月湖好分东西。
言游虞仲两高卧,冢柏高与浮云齐。
何应尚父亦来此,世去已远愁无稽。
东旺里接太伯冢,一县已判东西姬。
澹台南游亦曾到,吾道东亦嗟宣尼。
奔车我已愧伯夷,抚剑切莫谈要离。
千年遗事若转瞬,海色黯惨山低迷。
人行深竹苦寥寂,怪鹊飞上山坡啼。
白杨枝老,暗锁一天愁雾。
绝调已销沈,怎把钟期重铸。胜游空数。
也识人间怀旧泪,滴不透、夜台深土。
单苦是、山头灰蝶,飞遍我、凝眸处。听去。
饧冷清箫,莺凄远树。
渐挨到、黄昏灯乍点,又门掩、棠梨寒雨。
可怜新火新泉换,总催得、少年人暮。
看昨日花溪,小冢谁添,藓纹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