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桧森森荫绿苔,清高庙貌出城隈。
七篇仁义三迁始,百代渊源一贯来。
皓皓尚馀秋日烈,岩岩虚道泰山颓。
可怜此地空祠庙,谁识当年命世才。
柏桧森森荫绿苔,清高庙貌出城隈。
七篇仁义三迁始,百代渊源一贯来。
皓皓尚馀秋日烈,岩岩虚道泰山颓。
可怜此地空祠庙,谁识当年命世才。
这首诗描绘了对孟庙的崇敬之情,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与庙宇的庄严氛围相结合,展现了对孟子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首先,“柏桧森森荫绿苔”,以“森森”形容柏树和桧树的茂盛,绿苔的点缀更添一份生机与古朴之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接着,“清高庙貌出城隈”,点出孟庙的地理位置,位于城隅,显得格外清高与独特,暗示着孟子思想的超凡脱俗。
“七篇仁义三迁始,百代渊源一贯来”,通过“七篇”和“三迁”的典故,强调了孟子思想的起源与传承,以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七篇”指的是《孟子》一书的篇章数,“三迁”则指孟子幼年时随父亲多次搬家,最终定居于邹国,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百代渊源一贯来”则表明孟子的思想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贯穿古今,影响深远。
“皓皓尚馀秋日烈,岩岩虚道泰山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孟子的思想比作“秋日烈”和“泰山”,前者象征着孟子思想的光明与坚定,后者则代表其稳重与崇高。这两句表达了对孟子思想力量与持久性的高度赞扬。
最后,“可怜此地空祠庙,谁识当年命世才”,诗人感慨于孟庙的空寂,以及世人对孟子卓越才能的忽视,表达了对孟子及其思想价值的深切惋惜与推崇。整首诗通过对孟庙环境的描绘和对孟子思想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