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今别离·其二》
《今别离·其二》全文
清 / 黄遵宪   形式: 古风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钳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0)
鉴赏

这首诗《今别离(其二)》由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担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情感表达得细腻而深刻。

首句“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描绘了诗人频繁地给远方的朋友传递消息,既有日常的问候,也有深深的思念之情。接着,“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则表达了对书信速度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朋友书信的期待与珍惜。

然而,当诗人发现寄出的书信并非亲笔书写,且无法确认是否为朋友所寄时,内心的疑惑与不安油然而生。“虽署花字名,知谁钳缗尾?”中的“花字名”可能指的是信封上的签名或标记,而“钳缗尾”则可能是指信封的封口,这里表达了对信件来源不确定性的担忧。

接下来,“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表明了即使面对面交谈,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心意,更何况是通过书信传达的情感。诗人在“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中进一步强调了语言与情感传递的困难,即使是经过多次翻译,也无法准确传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一句,以墨迹的斑驳来比喻书信中蕴含的泪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与关怀。最后,“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如同那延伸至天际的树木,无尽而深远。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表达了诗人对书信送达时间不确定性的焦虑,以及对朋友的深深牵挂。而“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则进一步强调了等待书信的漫长与煎熬。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表现了诗人因长时间未收到朋友的回信而产生的身心疲惫与憔悴。最后,“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表达了诗人渴望瞬间就能与朋友相见的愿望,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强烈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与担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通信不便的无奈与渴望。

作者介绍
黄遵宪

黄遵宪
朝代:清   字:公度   籍贯:汉族客家   生辰: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猜你喜欢

春日海村三首·其三

每恨韶华晚,仍嗟老病催。

闭门花落尽,隐几鸟飞回。

引睡书千卷,消愁酒一杯。

平生志士气,此日已成灰。

(0)

赠饶白雪教谕摄怀安尹

几年避地客天涯,岊水东边曾卜家。

乐与诸生谈俎豆,闲从父老问桑麻。

兵前坤轴延秦火,乱后天河断汉槎。

仅有蓝田文学掾,摄官不忍剥疮痂。

(0)

闻定相死寇

三朝勋旧半彫零,京口雄藩孰老成?

可是叔孙祈欲死,喜闻先轸面如生。

东园草暗铜驼陌,北固潮平铁瓮城。

珍重子仪谁可继,三军气色倍精明。

(0)

嬉春体四绝·其一

燕子冲帘过,胡蜂采蜜归。

折花香露湿,不惜绣罗衣。

(0)

览古四十二首·其三十八

姚家有裨将,腰佩双青萍。

青萍夜脱匣,忽杀程务盈。

为书报杀状,伏剑随自刑。

吁嗟古义士,岂复数荆卿。

(0)

宫词十二首·其六

北幸和林幄殿宽,句丽女侍婕妤官。

君王自赋昭君曲,敕赐琵琶马上弹。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宋绶 蔡琰 钟离权 哥舒翰 冯小青 葛洪 王赞 韩熙载 田为 苏易简 毌丘俭 朱高炽 李宗谔 宋璟 刘采春 孙皓 徐绍桢 黄大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