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今宵见,光芒何太明。
经天复昼见,国茌且胡兵。
度影休衔阙,低空幸隐城。
天高听亦下,人胜运须更。
避殿惟皇切,推轮遣将诚。
羯奴行就缚,飞慰谅闇情。
太白今宵见,光芒何太明。
经天复昼见,国茌且胡兵。
度影休衔阙,低空幸隐城。
天高听亦下,人胜运须更。
避殿惟皇切,推轮遣将诚。
羯奴行就缚,飞慰谅闇情。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梦阳的《纪变二首(其二)》。诗中,诗人以李白的神话形象开篇,描述了明亮的光芒,暗示了不寻常的事件。"经天复昼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异常,可能象征着战争中的光明照亮了白天,反映了国家面临的严峻局势——外敌入侵("国蹙且胡兵")。
"度影休衔阙,低空幸隐城",诗人希望光芒能避开皇宫("衔阙"),降到较低的地方以保护城市。"天高听亦下"表达了对上天关注人间疾苦的期待,而"人胜运须更"则寄托了人们对时局好转的期盼。
"避殿惟皇切,推轮遣将诚",皇帝深感责任重大,急切地避居宫殿,派遣将领抵御外敌,显示出决策者的决心和诚意。最后两句"羯奴行就缚,飞慰谅闇情","羯奴"暗指敌人,表达出对敌人即将被制服的乐观预兆,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安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象征和隐喻,展现了明朝时期战乱中的紧张气氛,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期待。
忆昔门馆前,君当童子年。
今来见成长,俱过远所传。
诗礼不外学,兄弟相攻研。
如彼贩海翁,岂种溪中田。
四方尚尔文,独我敬尔贤。
但爱金玉声,不贵金玉坚。
孤遗一室中,寝食不相捐。
饱如肠胃同,疾若肤体连。
耕者求沃土,沤者求深源。
彼邦君子居,一日可徂迁。
念此居处近,各为衣食牵。
从今不见面,犹胜异山川。
既乖欢会期,郁郁两难宣。
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他皆缓别日,我愿促行轩。
送人莫长歌,长歌离恨延。
羸马不知去,过门常盘旋。
会当为尔邻,有地容一泉。
玉皇符诏下天坛,玳瑁头簪白角冠。
鹤遣院中童子养,鹿凭山下老人看。
法成不怕刀枪利,体实常欺石榻寒。
能断世间腥血味,长生只要一丸丹。
师住天台久,长闻过石桥。
晴峰见沧海,深洞彻丹霄。
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
念予无俗骨,频与鹤书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