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杖端门下,孤臣命若丝。
何堪天谴日,即是国亡时。
谏草传梅尉,扁舟混子皮。
似君幽隐处,独有白鸥知。
拜杖端门下,孤臣命若丝。
何堪天谴日,即是国亡时。
谏草传梅尉,扁舟混子皮。
似君幽隐处,独有白鸥知。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宋琬所作的《己酉过姜如农东莱草堂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人姜如农隐居生活的感慨。
首句“拜杖端门下”,描绘了诗人向某处进献手杖的情景,象征着对权威或某种权力的尊重和臣服。接着,“孤臣命若丝”一句,以“孤臣”自比,暗示自己如同细丝般脆弱的命运,表达了在复杂政治环境下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助。
“何堪天谴日,即是国亡时。”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谏草传梅尉,扁舟混子皮。”这里运用典故,借指诗人曾像梅尉一样,通过谏言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忧,但最终却如同子皮一般,只能选择隐退或漂泊,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与妥协。
最后,“似君幽隐处,独有白鸥知。”诗人将自己与姜如农的隐居生活相比较,表达了对姜如农隐逸生活的羡慕与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忠诚、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在复杂社会背景下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十年看树木,百年仰树德。
树木长乔林,树德延世泽。
干木隐西河,美誉亘今昔。
卜夏与田方,亦复如双璧。
寥寥千载馀,谁与践芳迹。
丈人溪上居,秉心嗜玄寂。
于世薄所营,齐物忘得失。
捐粟惠贫荒,施剂起残疫。
道路悯遗金,囹圄念艰阨。
餔馁复赈穷,轻财殚心力。
哀死建义茔,累累表幽宅。
存殁总衔恩,自我无德色。
哲嗣乃肯堂,作求念弥惕。
永言绍家声,禔躬慎朝夕。
当官重清勤,吏事岂缘饰。
仁惠浃穷檐,勉勉树声绩。
孙枝日衍繁,云霄看比翼。
不见内史家,里中称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