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翠秋丛夕霰深,碧搔头外月沉沉。
抽来凤纂茎相照,插傍云翘露半侵。
玉燕瑶钗零断股,莲花玳瑁可同心。
莫须灭烛留狂客,坠珥香边未易寻。
拾翠秋丛夕霰深,碧搔头外月沉沉。
抽来凤纂茎相照,插傍云翘露半侵。
玉燕瑶钗零断股,莲花玳瑁可同心。
莫须灭烛留狂客,坠珥香边未易寻。
这首《玉簪》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玉簪这一传统饰品的美丽与神秘。
首句“拾翠秋丛夕霰深”,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时分,翠绿的草丛中飘落着细小的雪粒,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接着,“碧搔头外月沉沉”一句,将视线转向远方,月光如水般洒在碧绿的发梢上,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
“抽来凤纂茎相照,插傍云翘露半侵”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玉簪的形态与使用场景。玉簪如同凤凰的羽毛一般,闪耀着光芒,与月光相互辉映;它被轻轻插入云翘般的发间,露水轻沾,更显其精致与高雅。
“玉燕瑶钗零断股,莲花玳瑁可同心”则进一步赞美了玉簪的材质与设计,玉燕与瑶钗的组合,既体现了自然界的美好,又寓意着纯洁与高贵;莲花与玳瑁的搭配,则象征着和谐与永恒。
最后,“莫须灭烛留狂客,坠珥香边未易寻”表达了对佩戴者魅力的赞叹与欣赏,即使在烛光熄灭的夜晚,也难以找到与之相配的美饰,强调了玉簪的独特与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玉簪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作为饰品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之情。
萧萧红叶马前飞,又送王孙昼锦归。
却到旧游应怅望,故溪秋藓满鱼矶。
闲思至道年中事,独倚左冯城外楼。
目断平皋人不见,暮天无际水悠悠。
舜为天子皋为士,瞽瞍杀人执而已。
从来三尺天下平,析律二端真可鄙。
近闻编局荡巢穴,尽取鼠辈尸诸市。
布衣韦带三十馀,笞配黥流动千里。
独遗太学四五士,但以奸京法从事。
秦相不重褒衣人,曷为忠恕而已矣。
乃知能掉三寸舌,极恶穷凶犹可恃。
大理得皋陶,汝曹应颡泚。
千仞岗头孤凤飞,翰林万族惊且啼。
桐江得树一栖息,足以慰我饥渴思。
飘然径度烂柯去,再仪天陛来何时。
子今追逐一何远,所期不负平生知。
独惭托我非所任,泌水洋洋难疗饥。
夜光明月要人识,而我何知和与隋。
端人择友必有取,定交从此夫何疑。
长安绿槐十二街,五都游客争奔驰。
咄哉掉臂不肯住,来同圣路乘坚肥。
嗟余旧学荒已久,安能扣击探玄机。
世事举目已可知,淹留此土终何为。
苕溪一曲搅归梦,与子共赋临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