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的佛教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与宗教修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超脱的世界。其中“三贤异七贤”可能指的是不同层次的高僧或修行者,“青眼慕青莲”则表现了他们对纯净之物的向往和追求。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两句写出了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劳作,他们通过乞食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自然中学习,例如观察水田来理解自然规律。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佛教的清贫和顺应自然。
“上人飞锡杖”可能是对高僧或修行者进行某种形式的描绘,他们能够超脱世俗,“檀越施金钱”则显示出信徒们对他们的尊敬和供养。接着,“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写出了僧人们在自然环境中静坐冥想,点燃香烛,释放心中的烦恼。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两句描绘了一个清凉宁静的空间,诗人通过对季节和景色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最后,“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表明身体随着佛法而行,心灵则通过禅定来净化。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给人以深远和安慰的感觉,即使到了晚上,也不必担忧,因为内心中有着智慧的光明引导。这样的结尾强调了佛教中的觉悟和心灵的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