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作品,体现了他深厚的哲理思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对鱼和鸟自然栖息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生与死、变迁不居的沉思。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两句设置了一个安宁祥和的场景,展示了鱼儿在水中自在游弋,鸟儿在树上自由翱翔的景象,这是对自然界生命活力的赞美,也隐喻着作者对于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则是一种哀叹。蜉蝣,即是指微小的昆虫,它们虽然生机勃勃,但也终究难逃自然规律的支配。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于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感慨。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生与死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循环,任何生命都逃不过转变的命运。"所感奚若斯"表达的是作者对这种自然法则的无奈和感慨。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则是对宇宙万物生灵智慧逐渐消逝的感叹。在这样的哲学思考中,作者的心灵也随之陷入了深深的不安与困惑。
最后两句"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表达的是作者对于古代思想家如杨朱等人智慧的仰慕,同时也感受到他们思想遗产在现实中的孤立无援。"徒然泣路岐"则是对这种知识与现实之间隔阂的悲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宇宙以及智慧永恒性的深刻感悟和复杂情感。
高门连曲沼,上有泮宫台。
芹藻莽不复,菰蒲弄风埃。
灵光突其右,荒秽良可哀。
两阜爪距地,驱车俨临淮。
鸡虫争得失,扰扰胡为哉。
何如袖春服,行歌与时偕。
我来晞白发,归咏同此怀。
柴桑志童冠,寤寐须偕来。
酌逵洗逸盼,雅趣孰此偕。
步雩习风腋,自觉聪明开。
人生昏宦只二事,忧喜相缠不知几。
我今岂可老更痴,颊有霜髭口无齿。
举案齐眉安在哉,独自饭蔬而饮水。
半生同住不同行,稍感伤悲心亦清。
雉鸣雌应春日暖,鸠唤妇归天雨晴。
断除此念如尸坐,调护坎离交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