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公香火寺,便道几经行。
树老存高节,碑全见太平。
浮云从变化,古月自分明。
赖有文孙在,毋忘大用名。
鲁公香火寺,便道几经行。
树老存高节,碑全见太平。
浮云从变化,古月自分明。
赖有文孙在,毋忘大用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题为《崇福寺大用堂》,内容主要描绘了崇福寺内的大用堂,原为魏文节祠的一部分,后由主僧泽南洲进行改造。诗中提到“半床云”和“一窗月”,取自舒懒堂的诗句,体现了对历史遗迹的怀旧与对新堂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鲁公香火寺,便道几经行”表达了诗人多次经过鲁公香火寺的感慨,可能指的是鲁公(即鲁宗道)与其相关的寺庙。接下来,“树老存高节,碑全见太平”通过描绘古老的树木和完整的石碑,暗示了寺内历史的悠久和世事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安宁。
“浮云从变化,古月自分明”运用自然景象,比喻世事如白云般瞬息万变,而古月则恒久不变,寓意历史的沧桑与永恒的精神价值。“赖有文孙在,毋忘大用名”则是对后人铭记先贤遗志的期望,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大用堂承载的历史意义。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既赞美了崇福寺的风貌,又寄寓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后人的教诲,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和历史责任感。
一溪依旧伤心碧,年年辄惊人换。
树合青连,桥横白断,曲曲柔波流怨。山帘雨卷。
问窟宅何人,蜃楼红见。
代有词仙,素云沈后绪风扇。
芦花飞雪十里,旧秋新粉本,留付图卷。
名下低徊,尊前检点,都是营巢慵燕。涓流似剪。
怕小影沧桑,海东三变。引去蓬舟,暮烟凝棹远。
香腮托。人与梨花俱弱。
东风外、斜压香衾,蹙损潇湘远山角。镜鸾空掩却。
愁觑玉肌减削。
又不是、中酒伤春,尽日沈吟倚妆阁。唾花裙上落。
奈紫栈才温,红绵正薄。水晶帘额轻寒络。
更阵阵春雨,恹恹残日,小楼欲睡那便著。
且自漱春酌。飘泊。旧时约。只柳绵花絮,年年如昨。
绿遍平芜天又各。念马嘶门外,听来常错。
清明寒食,无限恨,燕子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