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生来何可惊,不求杂食岂须耕。
山间一榻无馀事,但看山花枯复荣。
白发生来何可惊,不求杂食岂须耕。
山间一榻无馀事,但看山花枯复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辽所作的《答林夫五颂次元韵(其二)》。诗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首句“白发生来何可惊”,诗人以自嘲的口吻,感叹岁月无情,白发悄然生出,却并无大惊小怪之意,流露出一种豁达与从容。接着,“不求杂食岂须耕”一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并不追求繁杂的食物,也不必亲自耕作以获取生活所需,这表明他过着一种简朴而自由的生活,对物质的需求极为有限。
后两句“山间一榻无馀事,但看山花枯复荣”,描绘了诗人居住在山间的宁静生活场景。一榻之居,简单至极,没有多余的烦心事,只有自然界的山花在枯萎与重新绽放之间循环往复,展现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通过这一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敬畏,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心境如同山花一般,虽经历风雨,却依然坚韧不拔,保持着生命的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生活态度的阐述,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哲学。
又添犬马齿,常恐牛羊夕。
牙无数株牢,鬓已太半白。
六朝贵人家,珊瑚高数尺。
复有陵邑豪,沃壤动连陌。
居然燕巢幕,忽矣驹过隙。
伊傅亦中寿,至今名赫赫。
苍苔卧风雨,曾乏断碑额。
中原五十载,胡骑乱禹迹。
谁当懒折腰,去学陶彭泽。
忧端压不下,中夜歌秀麦。
昭代岂无人,腰黄眼前赤。
鸿儒筹禁苍,壮士守边埸。
罢歌且杯酒,浇此怀抱积。
柴门剥剥响,已有贺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