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斋池水上,待月拟南楼。
不谓今宵雨,翻多一度秋。
湿衣寒不见,盈手赠难投。
来夕还相望,清光为倍酬。
孤斋池水上,待月拟南楼。
不谓今宵雨,翻多一度秋。
湿衣寒不见,盈手赠难投。
来夕还相望,清光为倍酬。
这首诗描绘了在闰八月十四夜晚,诗人独坐池边小屋,期待着南楼之月的情景。然而,天公不作美,夜半时分却下起了雨,使得原本期待的月色变得模糊,增添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孤斋池水上”,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孤独与静谧的氛围,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着池水,等待着月亮的出现。这种孤独感与对月色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番情感的波动。
“待月拟南楼”,表达了诗人对月色的向往和对美好景象的憧憬。他想象中的画面是明亮的月光洒满南楼,带来一片宁静与祥和。
然而,“不谓今宵雨,翻多一度秋”,转折突兀,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打破了诗人的幻想,也带来了季节的更迭。雨后,空气中的湿润感让人感到一丝凉意,但同时也让诗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来临。
“湿衣寒不见,盈手赠难投”,雨打湿了衣物,寒气却难以察觉,这或许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被外界环境所影响,但又难以直接表达出来。同时,诗人想要赠予对方的美好事物,却被这场雨阻隔,无法实现,增添了诗中情感的复杂性。
最后,“来夕还相望,清光为倍酬”,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以及愿意以加倍的清光(即月光)来回报对方的心情。这既是对友情或爱情的承诺,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故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三月重三日,千春续万春。
圣泽如东海,天文似北辰。
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
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
呦呦食苹鹿,常饮清泠川。
但悦丰草美,宁知牢馔鲜。
主人有幽意,将以充林泉。
罗网幸免伤,蒙君复羁牵。
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弦。
俯仰转惊惕,裴回独忧煎。
缅怀云岩路,欲往无由缘。
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
拂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
将追会阜迹,更勒岱宗铭。
林戈咽济岸,兽鼓震河庭。
叶箭凌寒矫,鸟弓望晓惊。
已降汾水作,仍深迎渭情。
巫山云,巫山雨,朝云暮雨无定所。
南峰忽暗北峰晴,空里仙人语笑声。
曾侍荆王枕席处,直至如今如有灵。
春风澹澹白云闲,惊湍流水响千山。
一夜此中对明月,忆得此中与君别。
感物情怀如旧时,君今渺渺在天涯。
晓看襟上泪流处,点点血痕犹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