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柳丝丝街前漾。正初学、小蛮腰样。
有隔水红墙,翠楼倒映墙头上。听楼内、三弦响。
恰重经,人已往。帽檐斜、倚风凝想。
只似梦如烟,柳花扑地漫天放。寻不出、伊门巷。
弱柳丝丝街前漾。正初学、小蛮腰样。
有隔水红墙,翠楼倒映墙头上。听楼内、三弦响。
恰重经,人已往。帽檐斜、倚风凝想。
只似梦如烟,柳花扑地漫天放。寻不出、伊门巷。
这首《凤衔杯·偶感》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意境的画面。
开篇“弱柳丝丝街前漾”,以柳丝轻拂街面起兴,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正初学、小蛮腰样”一句,运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小蛮腰”来形容女子的身姿,既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也暗示了某种情感的萌动或回忆。
“有隔水红墙,翠楼倒映墙头上”描绘了一幅水边红墙、翠楼倒影的画面,静谧而富有诗意,仿佛是某种美好而又遥不可及的情感象征。随后,“听楼内、三弦响”则引入了音乐的元素,三弦声在寂静中回荡,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恰重经,人已往”表达了词人再次经过某处时,物是人非的感慨,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接下来,“帽檐斜、倚风凝想”描绘了词人独自倚风沉思的情景,帽檐斜垂,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思绪。
最后,“只似梦如烟,柳花扑地漫天放”将眼前的景象与梦境相融合,柳花随风飘散,如同梦境般虚幻而美丽。而“寻不出、伊门巷”则表达了词人试图寻找却又无法触及的遗憾与失落,整个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美好的怀念。
综上所述,《凤衔杯·偶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