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东夷数万程,无仇于鞑亦生嗔。
此番去者皆衔怨,试看他时秦灭秦。
海外东夷数万程,无仇于鞑亦生嗔。
此番去者皆衔怨,试看他时秦灭秦。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诗人郑思肖所作的《元贼谋取日本二绝》的第二首。诗中以海外东夷为背景,描绘了元朝势力扩张至日本的意图,以及当地民众对这种侵略行为的反感与不满。
首句“海外东夷数万程”,点明了地理距离之远,暗示了元朝势力的扩张范围。接着,“无仇于鞑亦生嗔”一句,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于元朝入侵并无直接仇恨,却因被迫接受外来统治而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情感并非基于个人恩怨,而是对失去自由和尊严的集体反应。
“此番去者皆衔怨”,进一步强调了元朝军队前往日本时,当地人民普遍怀有怨恨之情。这里的“去者”不仅指元朝军队,也暗含了被征服者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试看他时秦灭秦”,则以历史上的秦朝为例,隐喻元朝的统治最终也将如同秦朝一样,无法长久维持,暗示了元朝在海外扩张的局限性和最终的衰败命运。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郑思肖对元朝对外政策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于外来压迫的普遍情绪。诗中蕴含的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成为研究宋末元初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郎若空中云,变幻在倏忽。
妾若阶前草,去留从所欲。
自顾倾城姿,娇贵比珠玉。
蓄愿配君子,贮之黄金屋。
贞一誓死生,没齿以自勖。
岂谓他人心,视之如贱畜。
信誓方旦旦,弃蠲一何速。
讵忍千金躯,复受骊黄目。
捐生谢主人,此身难再辱。
钓竿何修修,施于东海头。
巨鳞如山岳,乘风渡洪流。岛屿深阔不可以垂钩。
沄涛荡激不可以方舟。吁嗟乎,奈之何。
或谓夜光之珠,潜于灵蛇。珊瑚木难,照耀金沙。
耸身濡首,珍宝盈车。失身不测,徒虚誇吁。
嗟乎奈之何,若木生海东,丹水发其荣。
群真上下骖鸾龙。千年如旦夕,至乐无终穷。
吾欲遇之将奚从。吁嗟乎,奈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