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分为渔老此身,归来月下捲丝纶。
此中自是堪逃世,却笑严陵钓富春。
已分为渔老此身,归来月下捲丝纶。
此中自是堪逃世,却笑严陵钓富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渔翁在月光下垂钓的情景,充满了隐逸与超脱的意味。诗人通过“渔老此身”这一形象,巧妙地将老渔翁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月下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老渔翁在月下卷起鱼线的动作,既平凡又充满诗意,仿佛是在与自然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归来月下捲丝纶”一句,不仅描绘了老渔翁归来的画面,更暗示了他的生活节奏与自然同步,月升月落,日出日落,都是他日常的一部分。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遁世”理想。
“此中自是堪逃世,却笑严陵钓富春”则是对老渔翁生活状态的进一步解读。这里的“逃世”并非逃避现实,而是指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老渔翁以笑对严陵(东汉名士严子陵)的钓鱼故事,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和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同时也暗含着对世俗功利的不屑与超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渔翁自在、超然的生活哲学,以及诗人对其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更是对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城下汉江流,沧波照鬓秋。
山川包楚塞,风物似荆州。
试听清砧发,何如画角愁。
遥知绝戎事,水味有槎头。
西垣阁老号文雄,辞体能兼两汉风。
绛帐旧生虽授学,灞陵归将已无功。
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
不恨早朝秋雨急,犹陪鸳鹭大明宫。
移病新秋厌直庐,自将僮仆治前除。
已栽楚客江边草,不学严陵濑上鱼。
红穗拂栏何茜粲,绿丛无水亦萧疏。
从今有月君须饮,况与朋亲共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