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西湖四月天,酴醾过后藕花前。
却看梅子垂金弹,恰映杨花铺白毡。
掷帽袁耽无复戏,著鞭祖逖有谁先。
姑苏傥见平反使,生涩休言有此篇。
君到西湖四月天,酴醾过后藕花前。
却看梅子垂金弹,恰映杨花铺白毡。
掷帽袁耽无复戏,著鞭祖逖有谁先。
姑苏傥见平反使,生涩休言有此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游西湖的景象,诗人邓深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怀融为一体。开篇“君到西湖四月天”即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四月的西湖正值花开季节,春意盎然。“酴醾过后藕花前”,诗人似乎在暗示自己是在酒醒之后,又或是在荷花盛放之际,踏上了这次游历。
“却看梅子垂金弹,恰映杨花铺白毡”两句,不仅描绘了梅子的金黄与杨花的洁白,更通过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梅子如同小巧的金弹,既形象又富有质感,而杨花则铺展开来,如同白色的毡毛。这两种不同的花卉特性,共同构筑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掷帽袁耽无复戏”这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愫。他不再像往常一样嬉戏,而是更为沉静地去感受周遭的美好。接着,“著鞭祖逖有谁先”,诗人的自问,仿佛是在探讨着自然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或许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最后两句“姑苏傥见平反使,生涩休言有此篇”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对于自己创作的态度。通过这首诗,邓深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同时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记忆。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成功地将个人情怀与自然美景融合,展现出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柱杖凌高绝。望千山隐隐,波澜动摇天末。
下有白云平远壑,涌起潮头喷雪。
浸绝岛、孤峰出没。
赤县神州何处是,但风烟、杳杳迷空阔。
呼不见,古人物。碧松枝下青瑶石。
举头看、长空湛湛,淡琉璃色。
上界屋辰多官府,夸父忙鞭日月。
任兔走、乌飞超忽。
宇宙茫茫如许大,百年间、何用争优劣。
身世事,一毛发。
群石翠参错,兹峰峙云林。
突星名固誇,流传经古今。
幽姿俨向背,异态生晴阴。
怒若抽翠笋,端如立瑶簪。
不有融结奇,宁知化工深。
翁郎丘壑人,篮舆越秋岑。
崎岖丧乱间,逢幽亦登临。
把酒视云汉,浩歌散愁襟。
著鞭虽后余,归踪略相寻。
独醒订讹谬,怀人识君心。
政恐五字诗,光芒射奎参。
玩味不可忘,写之朱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