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敞千峰入,桥危一径通。
白牛遗汉像,苍鼠窜唐宫。
劫火颓垣外,阴燐坏灶中。
南朝四百八,成住尽虚空。
寺敞千峰入,桥危一径通。
白牛遗汉像,苍鼠窜唐宫。
劫火颓垣外,阴燐坏灶中。
南朝四百八,成住尽虚空。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寺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破败景象和历史的沧桑感。首句“寺敞千峰入”,开篇即以开阔的视角展现寺庙与周围山峦的融合,暗示了寺庙曾经的宏伟与壮观。接着,“桥危一径通”则转为对寺庙内部道路的描绘,强调了通往寺庙的唯一路径,同时也暗示了寺庙的荒凉与人迹罕至。
“白牛遗汉像,苍鼠窜唐宫”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寺庙中的文物与动物形象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既表现了历史的痕迹,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白牛与汉像,苍鼠与唐宫,分别代表了不同朝代的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劫火颓垣外,阴燐坏灶中”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在岁月侵蚀下的破败景象。这里使用了“劫火”这一极具象征性的词汇,形象地表达了战争或自然灾害对寺庙造成的破坏。而“颓垣”和“坏灶”则是直接描绘了寺庙建筑的残破,以及生活设施的废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时间的无情。
最后,“南朝四百八,成住尽虚空”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引用了佛教中的概念,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南朝四百八十寺,曾是繁华与辉煌的象征,如今却只剩下空洞的虚空,寓意着世间万物终将归于虚无,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宇宙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废寺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壮丽,更蕴含了深邃的哲理思考,引人深思。
柳条长,柳条长,三尺溪水黄。
雨晴布谷啼欲死,村中老父心徒忙。
心徒忙,事难了,大儿当官少儿小。
府县公文迭迭催,吏胥晨夜何纷扰。
鸡豚杀尽无毛馀,杯盘稍薄即喧呼。
云南逃卒计千百,星火捕获私相图。
同名共姓随地有,掩袭成擒不松手。
爷娘陷绝妻子离,负戈万里遥奔走。
姻邻哀送拥道傍,泪满春衣空断肠。
叮咛异境好将息,留取眼睛归故乡。
故乡田土今谁种,堂上双亲复谁奉。
皇朝奋武誓开边,边尘未净兵犹用。
高歌一曲柳条长,壮士由来志四方。
会看三箭天山定,从此化为侯与王,聚散寻常安足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