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物可修治,一击当年何所知。
拱手问师都不语,等閒拈起布毛吹。
本来无物可修治,一击当年何所知。
拱手问师都不语,等閒拈起布毛吹。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修行者在悟道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本来无物可修治”,开篇即点明了修行的本质,强调了在悟道之前,一切外在的修治都是徒劳的,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领悟。这句诗暗示了修行的起点并非物质世界的改造,而是心灵的净化与自我认知的提升。
“一击当年何所知”,这里借用禅宗故事中的一击,比喻突然的顿悟或启示。诗人通过“当年”二字,强调了这种顿悟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准备的结果。这一击可能改变了修行者对世界、自我乃至宇宙本质的理解,使其在瞬间洞悉了深藏于心的真理。
“拱手问师都不语”,描述了修行者在寻求答案时的谦逊态度,以及面对高人指点时的困惑与不解。这里的“师”不仅指具体的导师,也象征着内在的智慧或宇宙的真理。面对这样的指引,修行者虽然恭敬地提问,却并未得到直接的答案,这正是禅宗修行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体现,强调了直接体验和内心感悟的重要性。
“等閒拈起布毛吹”,最后两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在获得顿悟后,对待生活琐事的态度变得豁达而自在。通过“布毛吹”这一动作,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缘而行的生活哲学,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真理,体验到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巧妙地融合了禅宗的智慧与生活哲思,引导读者思考修行的本质与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实践和体验深刻的真理。
怅题红梦杳,描月香残,片石冷秋水。
芳宇镌题好,玲珑甚,章台曾斗腰细。双声句丽。
认绣痕、粘住情腻。
想垂柳,吹绿窗前影,启奁写眉翠。犹记岁华撚指。
叹故园春寂,红豆抛碎。
脂粉销残劫,凝光暗、模糊剩点铅泪。装琼袭绮。
问夜台、艳魄知未。趁净几摩挲,时有墨云吹起。
别院收灯,空楼倚笛,穿花漏点分明。飘来兰麝。
蓦忽见云英。借与人间风月,瑶台路,特地逢迎。
冰轮满,无端吹晕,直是妒娉婷。
相携寻旧约,玉颜丝鬓,种种堪惊。
只几番离合,断送多情。
欲问飞琼伴侣,尘根在,枉费丁宁。
游仙去,一行清泪,为子误三生。
帘卷西山,水犀斜押,燕泥晨涴,浓荫覆满,蕊粉绿天弹破。
忆初时、豆蔻重含,春归不觉檀心颇。
似芸辉堂静,紫绡微揭,帐垂人卧。婀娜。
妆成后,讶镜里虬髯,横窥梳裹。
玉龙遗蜕,犹是六朝烟锁。
旧长生、钿合难寻,阿环宛在双藤左。
供庄严、宝珞珠缨,谁设慈云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