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叶重重覆翠微,况逢寒食欲沾衣。
阁中帝子今何在,芳草王孙暮不归。
紫气已沉牛斗夜,白云应长越山薇。
欲奠忠魂何处问,祇今惟有鹧鸪飞。
栗叶重重覆翠微,况逢寒食欲沾衣。
阁中帝子今何在,芳草王孙暮不归。
紫气已沉牛斗夜,白云应长越山薇。
欲奠忠魂何处问,祇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林的萧瑟景象与历史的沧桑感。首句“栗叶重重覆翠微”以层层叠叠的栗树叶覆盖着一片青翠的山林,营造出深秋时节的静谧氛围。接着“况逢寒食欲沾衣”,寒风凛冽,似乎连空气都凝结了,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仿佛能将衣物浸湿。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环境的凄清。
“阁中帝子今何在,芳草王孙暮不归”两句,运用典故,借古喻今。阁中的帝王如今在哪里?那曾经繁盛的王孙贵族,傍晚时分为何还不归来?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也暗含了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无奈与哀叹。
“紫气已沉牛斗夜,白云应长越山薇”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感。紫气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帝王或圣人出现时所伴随的祥瑞之气,如今已消失在夜空之中;而白云则象征着永恒与飘渺,它在越山之上悠然自得,似乎与世无争。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最后,“欲奠忠魂何处问,祇今惟有鹧鸪飞”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之人的怀念与追寻。在这样的场景下,诗人想要祭奠那些忠诚的灵魂,却不知该向何处寻觅。最终,只有鹧鸪的啼鸣在山谷间回荡,成为唯一的回应。这不仅是对忠诚者的缅怀,也是对自身情感的寄托,以及对世间美好事物逐渐消逝的哀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与当前落寞的对比思考,以及对忠诚与美好的深深眷恋。
城临太行谷,谷暖宜草木。
既移洛阳花,又种阮家竹。
五色杂黄红,一林常翠绿。
其间广亭开,亦欲危榭筑。
春归百禽嚎,抟黍及布谷。
桑上啄椹食,林下窥果熟。
果收椹已尽,飞去不须逐。
婆娑黄杨树,谁谓逢闰缩。
物犹有进退,此理何用告。
余心当郊君,未有地可卜。
缀书岂贪乐,且以苟微禄。
吾闻天台久,未见天台状。
去海知几里,去天知几丈。
峰岭隐与出,岩壑背与向。
云雷反在下,泉瀑反在上。
幽深无穷窥,杳渺无穷望。
至险可悸慄,至怪可骇丧。
石桥弯长弓,跨绝弦未放。
当时白道猷,平步入青嶂。
去为六百石,亦见志所尚。
子欲广异闻,可以一寻访。
大盘小盘堆明珠,海估眩目迷精粗。
斗量入贡由掇拾,未必一一疵颣无。
不贡亦自有光价,此等固知鱼目殊。
许生怀文颇所似,暂抑安用频增吁。
倚门老母应日望,霜前稻熟舂红稃。
归来烂炊多酿酒,洗荡幽愤倾盆盂。
九卿有命不愁晚,朱邑当年是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