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有才名,青春赋两京。
乍辞金马署,复作爽鸠行。
苑柳深袍色,宫莺杂佩声。
君王前席问,应是为苍生。
沧海有才名,青春赋两京。
乍辞金马署,复作爽鸠行。
苑柳深袍色,宫莺杂佩声。
君王前席问,应是为苍生。
此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正值青春年华,其名声响彻两京。诗中以“沧海有才名”开篇,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的非凡才华。接着,“青春赋两京”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的活跃与影响力。
“乍辞金马署,复作爽鸠行”,这两句通过“金马署”和“爽鸠行”的对比,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从官场到民间的转变过程。金马署象征着权力与荣耀,而爽鸠行则代表了回归自然、为民服务的生活状态。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与现实、权力与民本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苑柳深袍色,宫莺杂佩声”两句,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归乡途中的景象。苑柳的深绿与袍色相映成趣,宫莺的啼鸣与佩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君王前席问,应是为苍生”两句,以君王之问收尾,既是对主人公身份的肯定,也是对其为民服务精神的高度赞扬。这一问,不仅是对主人公过去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未来贡献的期待,体现了明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于官员责任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蕴含了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
长卿家亦但四壁,文君窥之介如石。
胸中已无少年事,骨气乃有老松格。
汉文新览天下图,诏山采玉渊献珠。
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
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
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
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涅槃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
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
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
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