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碍他铜盘不打老鼠。
所以抽身入,还从屋里来。
报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
兄呼弟唤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碍他铜盘不打老鼠。
所以抽身入,还从屋里来。
报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
兄呼弟唤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道昌的作品,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知识与真理的关系。"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表达的是道超越了认知的二元对立,既非可理解的知识,也不是无知的状态。"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进一步指出,无论是有知还是无知,都是对道的误解。"若真达不疑之道"强调只有真正领悟到无碍的真理,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缚。
"碍他铜盘不打老鼠"运用比喻,说明真正的智慧不会被琐事牵绊,即使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如不用铜盘打老鼠。"抽身入,还从屋里来"则表达了回归内心、放下外在执着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报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作结,暗示即使在平凡中也能体验到道的安稳,不妨借此机会享受片刻的宁静,甚至通过饮酒来放松心情。
"兄呼弟唤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则寓言般地教导后人,在亲情的温暖中保持警醒,明白世事如过眼云烟,唯有智慧能分辨出什么是永恒的真理,即"劫灰",即世间一切事物的短暂和虚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禅宗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摆脱知识的局限,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懒把无生话更参,月移梅影到枝南。
身心识破梦中蝶,头角老来春后蚕。
笑斸野泉畦露菊,巧寻煖地圃霜柑。
蒲团睡足书遮眼,贝叶丛间会孔聃。
千古钓台下,老尽去来人。
倚空绝壁,朝暮秀色只如春。
高挂瀑泉千尺,洗到云根山骨,无处著风尘。
秋尽玉壶冷,别是一乾坤。问当日,中兴将,汉功臣。
云台何在,寂寞谁复记丹青。
争似先生标致,长共清风明月,不减旧精神。
无限兴亡意,舒卷在丝纶。
细马缕金鞍,文星使可汗。
袖中天诏重,帐外节毛寒。
烽火燕城急,尘沙朔野宽。
安边在大体,何必斩楼兰。
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
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逮公今出峡,贱迹仍羁束。
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
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
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
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
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
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
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