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镜空明如水澈,物形不示照随来。
谩言假藉虚题额,此室何曾定见赅。
如镜空明如水澈,物形不示照随来。
谩言假藉虚题额,此室何曾定见赅。
这首诗以“湛然室口号”为题,出自清代诗人弘历之手。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
首句“如镜空明如水澈”,以镜与水作比,描绘出一种清澈透明、纯净无瑕的状态。这里的“空明”和“水澈”不仅指物理上的清澈,更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清明,如同一面未经尘埃污染的镜子,能够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
次句“物形不示照随来”,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纯净状态下的观察方式。在诗人眼中,万物的形态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随着内心的光亮而显现。这暗示了主体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
后两句“谩言假藉虚题额,此室何曾定见赅”,则表达了对表面现象和形式主义的批判。诗人认为,仅仅依赖外在的标签或形式去理解事物是肤浅的,真正的洞察需要深入内心,超越表面的装饰和虚名。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强调了内在品质和真实性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个体与宇宙、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心的澄清来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既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馀,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脩。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夜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斗,六星其状似北斗。
魁上建星三相对,天弁建上三三九。
斗下圆安十四星,虽然名鳖贯索形。
天鸡建背双黑星,天籥柄前八黄精,狗国四方鸡下生。
天渊十星鳖东边,更有两狗斗魁前。
农家丈人狗下眠,天渊十黄狗色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