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来愁亦来,心怜月去愁应改。
楼高月转迟,停筝坐倚熏笼待。
月落却成眠,谁知枕冷愁仍在。
月来愁亦来,心怜月去愁应改。
楼高月转迟,停筝坐倚熏笼待。
月落却成眠,谁知枕冷愁仍在。
这首明代诗人刘炳的《寒夜怨》描绘了一幅深宵独处的女子心绪画面。开篇“月来愁亦来”,以月光喻愁绪,暗示了主人公在月夜中难以排遣的哀愁。接着,“心怜月去愁应改”表达了她对月落的期待,希望随着月光消逝,愁情也随之减轻。
然而,月落之后,“楼高月转迟”,她依然坐在熏笼旁,弹筝等待,这静谧的画面中透露出她的孤独与无奈。当月落她试图入睡时,“月落却成眠”,本以为愁绪会随睡眠而暂时远离,但“谁知枕冷愁仍在”,揭示了愁苦并未因身体的休息而消失,反而更深地烙印在心头,令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煎熬和无尽的哀怨。
整首诗通过月夜的更替和主人公的行为,细腻地刻画了寒夜中的孤寂与愁苦,展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