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无欢璧在隅,宰臣怀智有微谟。
苟非成子当明哲,谁是仁人可托孤。
陈乐无欢璧在隅,宰臣怀智有微谟。
苟非成子当明哲,谁是仁人可托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宰相智慧非凡,能够深谋远虑。开篇“陈乐无欢璧在隅”,通过对比陈国的乐器和璧的放置,隐喻出朝堂内外的宁静与祥瑞,反衬出一种政治清明的气氛。紧接着,“宰臣怀智有微谟”直接点出了宰相深藏不露、智慧超凡的特质。微谟指的是细微而又精妙的策略和谋划,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宰相洞察时事、筹谋国是的赞赏。
在下一联,“苟非成子当明哲”,诗人通过设问,表达了如果不是像郤成子这样的贤能之士,就很难找到能够治理国家、带来光明智慧的人。最后,“谁是仁人可托孤”则进一步强调,在乱世之中,确实需要一个仁德兼备、足以托付孤弱的君主和民众的贤者。
诗中的意境深远,通过对宰相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仁人领袖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理想政治领袖的向往。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体现了唐代文人的修养与才华。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
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