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
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云里,□□□□,侍臣□□鹄立。
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
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上元(中国传统节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夜晚的景象。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场盛大的灯火节目中。
"元夜风光,上都灯火,辉映春色。" 这几句勾勒出的是元宵节那夜,京城中的灯火通明,照耀着初春的气息。"上都"指的是当时的首都,其繁华与热闹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接下来的"鳌冠仙山,龙衔瑞烛,银阙凌空碧。"则是对灯火节目的进一步描绘。鳌鱼和龙都是吉祥的象征,它们戴着精美的装饰(“鳌冠”、“龙衔”),点缀在山形的布置之中,显得神秘而庄严。而"银阙凌空碧"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景致,仿佛有一座银色的宫殿悬浮于蓝天之上。
"紫烟深拥,黄云孤起,人喜乍瞻天日。" 这里诗人转向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紫色和黄色的云彩交织在一起,人们仰望着这份美好,仿佛能与天上的太阳相连。
以下几句则是对宫廷生活的一种描绘。"□云里,□□□□,侍臣□□鹄立。雾收霞卷,珠帘开遍,翠幕娉婷争出。" 这里的"□"表示诗中原有字词已无法辨认,但从上下文来看,这部分应该是在描绘宫廷中的某个场景,侍臣们站在云雾缭绕之中,珠帘被拉开,一幅幅翠绿色的幕布在竞相展现。
"倾国丛中,钧天合处,忽听鸣清跸。" 这里则是对一种突如其来的声响的描写。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突然响起,这可能是一场盛大的车驾队伍正经过。
最后几句"貂裘小帽,随车信马,犹忆少年豪逸。如今对,山城皓月,但馀叹息。" 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穿着貂皮大衣,小巧的帽子随风飘扬,诗人回想起年轻时的豪迈与放荡。但现在,当他面对着山城之下皎洁的月亮,只能发出无尽的叹息。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盛况,也通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表现出一种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治多祥气感,名可信书褒。
诗有千篇富,才为两蜀豪。
任诚时少与,敦义世推高。
剑栈芳菲地,公行我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