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阳何处得扪摸,后代商量苦也无。
古人刚地成多事,敢问如今会也无。
池阳何处得扪摸,后代商量苦也无。
古人刚地成多事,敢问如今会也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清远所作的《颂古六十二首》中的第三十首,通过巧妙的问答形式,探讨了对古人的理解和传承问题。
首句“池阳何处得扪摸”,以“池阳”为引子,仿佛在询问一个难以触摸或理解的事物,暗示了对古代智慧或传统的一种探索和追寻。这里的“扪摸”既指实际接触,也暗含着深入理解与体会之意。
次句“后代商量苦也无”,表达了后人试图理解和继承古代智慧时的困难和挑战。这里的“苦也无”强调了这种努力的艰辛与不易,反映出文化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
接着,“古人刚地成多事”,这一句通过反问的方式,似乎在质疑古人行事的复杂性或不必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后人在面对这些复杂行为时的困惑和不解。这里的“刚地”可能是指古人行事的坚定或固执,而“多事”则可能指的是这些行为带来的复杂后果或不必要的困扰。
最后,“敢问如今会也无”,以疑问的形式结束,直接将话题转向当代,询问当今社会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古代的智慧与行为。这不仅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当下文化传承状态的一种反思,表达了对现代人能否正确解读和应用古代智慧的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反问,探讨了文化传承中的困难、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现代人能否正确理解和应用古代智慧的反思。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文化传承问题的深入思考。
京华一云别,瞥若纷飞翼。
遥遥南中道,念子无消息。
岁徂寒暑变,日落风雨黑。
讵知万里魂,能达君子侧。
篇章烦见示,触目见古色。
浏浏清濑鸣,擢擢朱弦直。
指擿发隽语,要我以终极。
大质多浑成,至宝去雕饰。
晤语忽复竟,惊起谢良德。
音徽犹若闻,转盼已难即。
怅怅牵垂帷,仰睇梁月色。
何由托归鸿,附此长相忆。